一、指导思想:
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发文《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加强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文件强调了加强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文件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中小学教育要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二、学校概况:国家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智体美相融合,实现知行合一。这与我校一直以来崇尚和实践的“行知文化”不谋而合,将劳动教育和行知文化完美融合,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使他们成为真正全面发展的人。
三、具体举措:
(一)校园文化营造劳动氛围:校园环境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学校的显性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影响着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具有课堂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校在2020年下半年将对校区进行重新建设,将陶行知的经典语录如“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我们心里要充满那农民的甘苦”等镌刻在校园的石碑上,学校将这种精神文化巧妙地蕴含在校园环境、教育设施和人文景观中,营造芙中特有的行知走廊文化、墙壁文化、橱窗文化和楼梯文化等,让人时时刻刻感受行知文化的魅力与熏陶。同时加大了对绿化的投入,新的校区依桥傍水,绿草茵茵,树木葱茏,尤其是在鱼米之乡的芙蓉镇,更多了一份江南水乡的韵味,这美丽的校园氛围将会对师生产生无声向上的熏陶和感染力。
为了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将热爱劳动的观念内化,学校将劳动教育放在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位置,加大对劳动的宣传,运用国旗下讲话,校宣传栏展示,班级黑板报展示,走廊文化展示等等,利用好朝晖艺术节,组织学生绘制劳动海报,开展有关于劳动教育的演讲比赛,自制劳动教育的小品等多种形式宣传劳动教育。
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劳动习惯,把学校的劳动教育放在一日常规的考核中,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校内劳动,让学生承担各自班级中扫地、拖地、倒垃圾、擦玻璃、整理水橱、整理书橱等劳动;让学生承担校园清洁等校园劳动;引导学生体会参加校内劳动、服务你我他的成就感,使学生的校园生活丰富起来。
(二)课程建设中渗透劳动教育:我校的劳动教育课程旨在通过全方位一体化的顶层设计,构建适应新时代中学生生活的育人体系。它以“三级课程”为依托,将“行知课堂”和“劳动教育”完美结合。
1、国家课程。我校积极充分挖掘国家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首先上足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把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立足新时代的发展,强调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养成。
其次,我校将加强劳动教育在其他学科中的渗透,积极推动非劳动教育课程与劳动教育的密切关系,让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习得劳动的技能,提升劳动的观念,丰富劳动的内涵。比如语文课上除了可以对劳动精神与价值的人文探讨外,还可以挑选有关于“劳动光荣”的诗歌文章让学生朗读品析,更可以把劳动教育和写作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用写作的方式来思考提炼对劳动的思考,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劳动的过程,由实践体验再到文字表达的写作方式,学生因为有了真实的体验学生的文字会更加真实动人,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能更好地将劳动观念内化。在数学、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中,加强对学生劳动思维、劳动技能、动手能力的锻炼。
2、校本课程。我校将劳动教育巧妙地渗透在校本课程中,比如我们的校本之一“芙蓉鲜螺”, 除了融合地理、生物、物理等多学科知识点之外,还让学生化身“芙蓉鲜螺的生产经营者”,撰写推广营销方案,为学生带来了别样的劳动和职业体验。我们“传统的节日”,引导学生们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和文化,指导他们制作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劳动作品,比如制作元宵节的灯笼、端午节的粽子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感受劳动和创造的快乐。
3、社团课程。学生社团活动作为传统学科教育的补充与发展,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被日益展现和发掘。我校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根据学生的喜好开设了烹饪、剪纸、编织、等选择性劳动课程。每周三下午第四节课,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劳动创作,让学生切实经历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激发创造,是知识建构的重要过程。
(三)多方合力深化劳动教育:我校将继续深入与家庭和社会的密切联系与合作,更好地完成学校劳动与家庭劳动和社会劳动的衔接,将劳动教育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融入家庭,走进社会,最终形成课内学习与课外体验相结合、校内劳动和校外实践相融合的多元化教育,深化劳动教育。
让家长参与到学校劳动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家长的培训,让他们发挥自己言传身教的正面作用,引导家长重视孩子劳动价值观的完善和劳动技能的提高,积极与学校配合,切实做好孩子归家后的劳动教育,保证学生劳动教育的完整性。
同时我校将与社会各界密切联系,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社区、敬老院、田园、等社会资源,为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提供多样化的内容、多种多样的场地。比如我们和“芙蓉方茂纪念馆”、“国防园”“芙蓉敬老院”等实训基地达成联合,作为我校学生社会劳动的实践基地,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义工、志愿者等社会服务,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明白劳动的价值,认识劳动教育的意义,从而爱上劳动。
四、成效及影响力:
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丰收的喜悦,学生们通过劳动不仅在物质有收获,元宵灯笼、粽子、劳动征文等都得到了展示,学生的精神上更有了提升,他们开始热爱劳动,有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我校2019年办学水平考核优秀,获2018—2019学年度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工作二等奖,2016—2018年度武进区文明校园,获2019年度武进区中小学校团队基础建设四星级单位。
我校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构建行知课堂的行动研究》的课题获武进区学校主动发展优秀项目评选一等奖,仇亚文老师的论文《对学校劳动实践教育的一些思考》获武进区中小学德育论文评比二等奖,周湘君老师的《对新的教育形势下优秀学生典型培养的几点思考》获武进区中小学德育论文评比一等奖,费苗、梁红芳、刘晓宇的《武进区少先队“五彩队缤纷”竞赛活动--走进东方盐湖城,探道家文化之秘》获武进区一等奖。
五、保障措施:
1、加强劳动教育队伍建设:确定两名班子成员负责劳动技术教育的管理和负责劳动实践基地。根据学校实际,建立兼职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聘请专业人士来校进行劳动实践指导。
2、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协助劳动任课教师购置、准备劳动技术课的制作材料。学校配备劳动技术技术课专用教室;置办必要的劳动技术教育工具和设施。
3、开发课程资源:学校从实际出发成立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小组,开展劳动技术课程建设。
4、强化安全保障:加强劳动安全教育,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认真排查、清楚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特别是辐射、疾病传染等,加强对劳动实践的督查,明确行政及指导老师的职责,防患于未然,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六、下一步发展计划:
我校将继续加强劳动教育队伍的建设,加强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积极开展劳动教育的相关活动,完善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继续深入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的密切联系与合作,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