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2022年推进高质量发展考核>>三、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6分)>>7.综实劳技>>文章内容
基于非遗文化传承,培养学生行知品格
发布时间:2022-07-14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刘晓宇

项 目 名 称

基于非遗文化传承,培养学生行知品格

责任人

姓名

职务

联系电话

申报单位负责人

刘晓宇

政教处主任助理

15851968565

建设内容

一、已有基础(含获奖情况,新建项目不填)

1、 学校已有文化。我校自建校以来一直践行"诚"文化,以人为本,以诚为基,求真知,做真人,正像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通过环境、文化、制度、课程和活动来塑造人。在新课程改革与推进过程中,我校重视传承与探索,在对学校文化积淀梳理的基础上,将原来的“诚”文化丰富提升,确立了“知行合一,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行知文化”,形成了鲜明的“知行合一”的育人特色。

2、 学校的硬件。我校的新校舍“芙中湖畔书苑”在2021年8月全面竣工,这是一个集功能性、人文性、审美性等为一体的美丽校园,我校专门为非遗传承建立了“洋湖拳器械馆”、“荡湖船馆”和“鲜螺饲养馆和烹饪馆”。学校也专门采购了相关的服装和器具:洋湖拳武术服、洋湖拳大刀、洋湖拳棍棒、荡湖船、荡湖船的表演服装、鲜螺饲养网兜等等。

3、 学校的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活动作为传统学科教育的补充与发展,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被日益展现和发掘。我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社团工作全过程,构建了符合我校实际情况和特色的“行知社团”,我校的“行知社团主要分为三大类”:行知文化基础型社团(包括“朝晖文学社”、“生活物理”、“英语阅读”、“青春音符”等行知文化基础型社团)、行知自主发展型社团(包括“魔方社”、“围棋社”、“舞蹈社”、“武术社”、“科技创新社”等行知自主发展型社团)、行知社会参与型社团(“魔方社”、“围棋社”、“舞蹈社”、“武术社”、“科技创新社”等行知自主发展型社团)。

4、 校外基地和外聘人员。为了让学生切身地体会非遗的魅力,了解非遗的历史,开展非遗的活动,从而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我校将岳家祠堂、周茂林纪念馆、东武太极静和堂健身馆、芙蓉荡湖船作为学生非遗文化传承的校外基地。专门聘请了阳湖拳传承人刘建良先生、荡湖船传承人朱晓红女士来校传授非遗文化。

5、 学校获奖情况。我校先后获得全国读书活动优秀组织奖、武进区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一等奖、武进区德育先进单位、武进区初中男子篮球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学生在魔方、征文、航模、车模、计算机和“金钥匙”知识等方面的竞赛中多次获得市区一等奖,张泉明、丁嫦于、梁瑞韵、刘博文、黄勇、薛建刚等多位老师被多次评为优秀辅导员,学校也多次被评为优秀组织学校。

二、主要建设内容(5000字左右,可另附页)

(一)背景

1、基于当前政策背景。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学校要突出德育实效,提升学生的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其中多次提到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在“双减”背景下,我校特别注重课堂提效、作业压减和课后服务的提质。同时我校将“非遗文化传承”融入到学校教育中,融入到社团活动中,也规划在延时服务中,将其项目化、课程化,坚持做到“五育并举”,真正落实“双减”政策,切实提升学生的行知品格。

2、基于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农村基层学校,处在经济状况最差的偏远落后乡镇,思想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社会道德素质呈现下滑趋势。社区教育的退化,家庭教育的滞后严重影响学生优秀品格的提升,个别学生心理障碍严重,行为偏执。以上种种弊端的存在,均不利于学生优秀品格的培养和提升。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校在学校教育里渗透、融合非遗文化,让学生了解它进而热爱它,这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在非遗保护中的“文化自觉”,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非遗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下,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和文化涵养。并且,非遗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也是学校品德教育取之不尽的教育宝藏。在非遗文化浸润下成长的孩子,可以有多元文化意识,真正理解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觉"理念,因而在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可以融入社会,真正成为具备世界情怀、中国灵魂的新时代人才。这还可以开发学生潜能,使学生在耳濡目染和活动参与中感受非遗文化的熏陶,从而提升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并且通过这些活动,将非遗保护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灵里,为非遗保护传承培养一批后备人才。

3、基于文化传承的需要。保护非遗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传承,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对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保护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我国非遗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非遗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非遗文化遗产作为人类自然和社会活动的历史遗存,都从不同的侧面和领域揭示这一定的历史现象,体现古代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水平,它们价值和作用是永恒的。保护非遗文化遗产能够帮助各族人民广泛汲取民族精神养分;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文物有着无可代替的作用;保护非遗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根基。非遗文化遗产中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是人类生命的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非遗文化遗产是我国全民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一种积淀,保护非遗文化遗产就是对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一种认同,对于传承文明、建设先进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可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是刻不容缓。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如果不积极传承,非遗文化的延续传承就会断层甚至消失。青少年是文化传承创新的生力军,从学校教育入手,从青少年抓起,对于文化遗产传承与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大力开展,可以进一步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面。使广大学生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和欢乐,提升广大学生非遗保护传承的意识,同时也带动了家庭、社会等对非遗保护传承的进一步认识和参与,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提升学生品格。

(二)目标

1、 培养学生行知品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 积极开发校外非遗资源,构建学生发展知识网络。

3、 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有效传承非遗文化。

(三)内容

1、非遗文化的梳理与分类。

我校通过文献研究、对比分析等多种方法和途径,全面了解学校及周边所拥有的非遗文化资源,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多种方法和途径,全面了解家长和孩子的需求和爱好,从而梳理、整合并形成特有的并可充分利用的地方非遗文化资源,主要分为三类:以阳湖拳为代表的文体类,以荡湖船为代表的表演类和以芙蓉鲜螺为代表的美食类。

阳湖拳:原名为“常州南拳”。《武进县志》载称:阳湖拳为宋代南侠常州人展昭(展雄飞)所创,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阳湖拳创始于江苏常州、流传到江苏与全国部分地区的一种古典传统拳术,为江苏唯一的地方拳种。“阳湖拳”器械有“十八长与十八短”,共36种之多,历经几百年长期衍化及发展,逐渐形成了地域性的特色拳种。它集“南拳北腿”之长,独创了具有“南北兼收,拳腿并重,原地旋翻,幅度颇小,快速勇猛,精悍灵巧,近身短打,进多退少”的武术风格,并以地域区分为阳湖派、横山派、紫阳派、西山派、茅山派等五大武术流派。阳湖拳在历史上曾多次发挥过抵御外侮、保家卫国的重大作用。明代名将唐荆川、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发展了阳湖拳;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用阳湖拳训练士兵以抗击清兵。这以暴制暴、可歌可泣的不凡事迹和以武力抗争外侮的历史英雄人物,都与阳湖拳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敌的勇武气概和大无畏精神。

荡湖船:芙蓉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荟萃,仍保存着许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独特的水乡人文环境和丰厚的文化蕴积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其中“荡湖船”就是具有水乡特色的非遗文化,它又称采莲船,是提灯赛会、大型喜庆、节庆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传统舞蹈,在武进横山芙蓉地区流传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表演者的一举一动始终呈现船的晃动感,体现驾彩舟、唱山歌、庆丰收的喜悦情景。

芙蓉鲜螺:“芙蓉鲜螺”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据史料记载,芙蓉螺蛳的鲜美深得白居易的青睐,成了他来常州每宴必备之物。而他“秦望山上访禅师,题咏芙蓉无尾螺”一事,也成为武进邑内佳话,口碑相传至今。芙蓉鲜螺是喝着豆浆长大的,芙蓉螺蛳就以壳薄、肉厚、鲜嫩而远近闻名,成为当地人招待客人时不可缺少的一道招牌菜了。如今,芙蓉蛳螺在养殖技术、烹饪工艺上既保留了本土特色,又注入的现代创新元素,中央电视台“每日农经”也曾作过报道。在去年央视7套老家味道农家菜烹饪大赛中,以芙蓉鲜螺为原板料的“五螺争艳”一举夺魁。从曾经的农家餐桌,到现在走进央视,芙蓉蛳螺登上了“大雅之堂”,小蛳螺也做出了大文章。

2、学生行知品格的目标细化。

根据不同年级的学情,品格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也有所侧重。

年级

行知品格目标

七年级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健康生活、学会学习、

自信乐观、尊重他人、善良孝顺

八年级

顽强勇敢、勤奋刻苦、吃苦耐劳、善于思考、谦虚有礼、

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豁达洒脱

九年级

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直面挫折、坚持不懈、信念坚定、

勇于开拓、实践创新、理想清晰

 

3、具体实施方案。

1】推动非遗文化入校园,塑造良好育人环境。

学生和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共同参与非遗的宣传。通过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阅报栏、编印宣传册、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载体,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知识,增强师生们对当地非遗文化认同感。学校充分发挥传统非遗文化的柔性浸润作用,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让传统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推进非遗文化进课堂,打造文化传承阵地。

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最直接获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非遗传承最好的主渠道。不同学科非遗知识的渗透与整合,从不同角度对非遗文化有更深入地认识和解析。我校将以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责任感,培养、提高学生文化创新意识与能力为重要教育目标,科学设置课程、转变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将非遗文化教育合理融入教学,不断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采取课堂授课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强化非遗文化的渗透性和传播性。非遗文化进课堂有助于以现代化、系统化的专业教育突破传统非遗文化传承的限制,学校将积极探索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体系建设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发挥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推动非遗文化进一步得到传承和发展。

3】开展非遗文化实践活动,启发文化传承与发展。

“走出去、迎进来”:我校与岳家祠堂、周茂林纪念馆、东武太极静和堂健身馆、芙蓉荡湖船基地等单位建立了联系,成立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根据非遗文化主题,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集体外出参观考察,获得非遗传承专家的专业指导。将非遗进校园活动常态化,通过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及学者到学校给师生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进行技艺传授、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览和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表演艺术进校园专场演出等方式,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直观地了解非遗,增强对当地文化的热爱。

学生根据自我喜好有选择地参与到““洋湖拳社团”、“荡湖船社团”和“芙蓉鲜螺社团””等不同非遗社团中来。利用校本课程课堂、社团课堂和综合实践课堂扎实开展活动。专业老师指导,学生亲自实践操作,“在知行合一”中传承非遗文化,提升品格。

4、建构行知品格的评价体系。

我校行知品格的评价体系会采用多元评价体系,是指整合、协调各个评价主体,运用多样化评价方法,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进行全面化、全程化评价,包括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状况评价,以此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每个学生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显然在这一评价体系中“知”与“行”是统一,它既有对学生知识水平、技能等级等“知”方面检测,又有对行为、态度、情感、价值观等“行”方面评定。

 

5、资源的开发与融合。

通过文献研究、对比分析等多种方法和途径,全面了解我校及芙蓉镇所拥有的非遗文化资源,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多种方法和途径,全面了解家长和孩子的需求和爱好,从而梳理、整合并形成特有的并可充分利用的地方非遗资源。同时结合地方非遗文化和学校实际情况,开发非遗资源校本课程,之前我校就自己撰写了《芙蓉鲜螺的养殖与烹饪》校本课程书籍,有关于“洋湖拳”和“荡湖船”的校本课程书籍也正在编写之中,这样的钻研和传承将会继续下去,继续开发新的非遗文化资源。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总结、提炼出非遗文化资源的开发理念,重点关注其内容框架以及开发模式,总结经验,指导非遗文化资源的再度开发与实践。为学生提供“知行合一”的实践资源和平台,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切实提升学生的行知品格。

 

二、项目措施、保障及时序进度

(一)项目措施

1、学校积极支持。通过教师自主申请、与学校领导协商等途径,确定研究人员,组建研究领导小组、研究指导小组和实验教师队伍。学校无论是物质和精神上都给予大力的支持,使研究工作顺利开展。

2、优秀研究团队。学校成立领导小组,由校长王国伟担任组长,副校长关旸担任副组长,周湘君、刘晓宇等科室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参加品格提升工程小组的教师都是一直担任一线教学,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学教育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的优秀教师,聘请的社团老师也是十分专业的教师,保证了优秀的师资力量。

3、约请专家指导。我们将积极邀请省、市、区教研和德育部门的专家,本地中学各科名师,为本工程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作专题讲座、上示范课、课堂诊断分析、指点研究方法、指导课程开发等。

4、重视交流研讨。一方面召集相关教师开展研讨活动,研讨论证我们制定的实施方案,交流研讨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着力抓工程计划的落实,抓课堂实施,抓沙龙活动,抓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经验的总结等。通过研讨活动不断修改完善工程方案。

5、进行及时的督查考评。由领导小组负责,每学期召开1—2次总结交流会议,对各块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和考核评估,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予以协调解决,以保证各块工作按计划顺利推进。各科室必须对所负责的工作制定阶段计划,列出时间表,做好档案材料。

6、及时总结推介。及时总结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成果与经验,通过区域性教研活动、网络平台等途径,积极在本区域内宣传推介,以促进全区的品格提升项目的创新。

 

(二)项目保障

1.组织保障:项目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在项目研究计划的指导下积极进行自我研究和组内交流合作。

2.制度保障:项目组是个完整的组织,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每个成员都严格遵守项目组管理条例,按时参加项目组的交流沟通会议,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组安排的各项研究任务。

3.经费保障:设立项目研究的专项经费,建立专门的非遗文化实践的场地,购买相关的服装器具等,为成员外出学习、培训以及项目组举办相关活动提供经费支持。

4.技术保障:聘请专家担任项目组的顾问,定期选派成员外出培训,组织项目组成员积极参加校际间的交流。

5.人员保障:本项目的负责人有着丰富的经验,且参与该项目的都是学校的一线教师,敬业负责、热爱学生,愿意主动学习非遗文化的相关知识。聘请的校外人员都是非遗文化的传承人,具有非常专业的知识和技艺。研究的内容与所承担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因而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也有足够的保证,也为项目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有力的支持,这更有利于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

(三)时序进度

准备用两年时间完成本项目。同步进行课题研究(约三年时间)

1.准备阶段20223月)项目方案起草、论证、确定;组建项目团队,确立技术路线。

2.实施阶段20224月—202312月)根据项目计划展开研究、实践,团队定期研讨,收集成果性资料。根据计划完成相应体验课程的开发、项目资源的完善。

3.总结阶段20241月—20243月)梳理项目成果,形成项目总结报告。

4.持续研究阶段20244月—202412月)从课题研究的角度进一步深入开展品格提升研究,以巩固项目成果,进行成果转化,让更多学生的品格得到提升,核心素养进一步提升

 

三、申报意见

申报

单位

意见

 

 

 

 

 

 

申报单位盖章  

 

               

 

所属

县级

教育

行政

部门

审核

意见

 

 

 

 

 

 

 

 

盖章 

 

                                          

 

设区市

教育

行政

部门

审核

意见

 

 

 

 

 

 

 

 

盖章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柳三路50号 邮编:213118 电话:0519-86520295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