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南橘北枳”的真相
发布时间:2011-05-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南橘北枳”是一句古老的成语,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原文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完整的典故是:齐国的晏子出使到楚国,楚王想戏弄他,故意将一个犯人从堂下押过。楚王问:此人犯了什么罪?回答:一个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就对晏子说,你们齐国人是不是都很喜欢偷东西?晏子回答:淮南有橘又大又甜,一移栽到淮北,就变成了枳,又酸又小,为什么呢?因为水土条件不同。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楚国就偷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喜欢偷窃别人的东西吗? 

 

人教社出版的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P45上有一个练习:你知道“南橘北枳”的说法吗?试加以解释。配套的教师用书对该题的解答如下:“南橘北枳”是说南方的橘子移栽到北方之后其味道、色泽等品质都发生变化,不能称为橘,只能称为枳的现象。原因:二者基因型虽然相同,但环境条件的改变可使性状发生改变。这岂不等于是说,枳和橘是同一种植物,枳其实就是长于淮河以北的橘!这样外行的解答出现人教社教师用书上,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其实,橘和枳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在植物分类学中,橘(Citrus recitulata Blanco)与枳(Poncirus trifoliata Raf.)同科不同属:都属于芸香科,但橘为柑橘属,枳为枳属。即使你没有植物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也不要紧,手头最常用的汉语词典,也会告诉你橘与枳不是同一种植物。下面摘录《现代汉语词典》对橘和枳的释义:

 

橘:橘子树,常绿乔木,树枝细,通常有刺,叶子长卵圆形,果实球形稍扁,果皮红黄色,果肉多汁,味酸甜。果皮、种子、叶子等中医都入药。

 

枳: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茎上有刺,叶为复叶,有小叶三片,小叶倒卵形或椭圆形,花白色,果实球形,黄绿色,味酸苦。也叫枸橘。 

 

既然橘和枳是两种不同种类的植物,二者基因型当然不可能相同,橘也不可能会变成枳。“南橘北枳”的说法实际上源于古人观察不周而造成的误会。早在春秋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利用枳作砧木,橘作接穗,嫁接繁殖橘苗了。橘只能耐-9 ℃以上的低温;而枳能耐-20 ℃的低温。当人们把枳作砧木、橘作接穗嫁接培育橘苗,从淮南移到淮北,由于橘树忍受不了淮北冬季低于-9 ℃的低温,橘树地上部分冻死,而地下部分的枳砧却安然无恙。当次年春暖花开时,砧木树上的不定芽萌发长成了枳树,过几年就开花结实了。古人不明究竟,误认为是水土条件不同导致橘变成了枳。 这才是“南橘北枳”的真相,初中生物教师用书上的解释纯粹是胡编乱造,真是贻笑大方。

(责任编辑:adzlsmin)
附件

    Copyright @ 2016 武进区芙蓉初级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兆科技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柳三路50号 邮编:213100 电话:0519-86520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