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古诗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推荐我们要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要在日常教学中,重熏陶,重课堂,重活动,重积累,引导小学生背诵大量的诗文,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更是明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等等。整个语文课标中,“语文素养”前后出现十多次。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言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可见,语文素质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离不开古诗词教育。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必须将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内化,在学生身上生成的某种结果的统一,内化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通过语文课程,学生除了要达到一定的对祖国语言文字认知和基本的运用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达到审美和感悟的水平。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
我们要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使孩子们从小就获得经典古诗文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融会在经典古诗文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孩子们的心里。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为孩子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
那么,什么是“经典”和“古诗文”呢?“经典”是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古诗文”是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的诗文典籍,如经典教材《弟子规》、《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这些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中华古诗文经典,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只有在日常教学中,重熏陶,重课堂,重活动,重积累,引导小学生背诵大量的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其精华,得到诗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增强语言感受力、领悟力和想象力,提高语文素养。
一、重熏陶
1、设文化教学氛围: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为学生提供一首或一段古诗文,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随时借还,十分方便
2、开辟家庭小书屋。为了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利用家长会的契机,号召每个家庭成为“书香家庭”,建立家庭小书屋。让父母和子女携手阅读,一起交流,享受读书的乐趣,学生在浓浓的家庭读书氛围中得到熏陶、感染。
二、重积累
1、广泛阅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还有世界性的先进文化遗产,它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课本中学到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去涉猎,去搜集、整理、积累。在此之中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从而提高文学修养,培养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审美的能力,达到形成发展语文素养的目的。我所带的班,从小学三年级起,我就引导他们扩大阅读面,广泛接触各类文学、艺术作品,日积月累,学生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而且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2、大量诵读。古典诗词是中华灿烂文化中一朵瑰丽的奇葩。《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三个学段要求背诵优秀诗文110篇(段)。这么大一块面包如何“吃”?我们采取化整为零,分而化之的方法。每天利用早读的时间,安排每个学生轮流当小老师领读一首古诗词,使学生在集体跟读中初步感悟诗意,然后在每节语文课前再诵读两遍,以求熟记在心,出口成章。这样,一个学期下来,每人至少会背将近100首古诗词。同时,孩子们在课外还把学过的古诗词和跳皮筋活动结合在一起,既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又巩固了所学的诗词。例如,上学期,我组织学生诵读了《三字经》。《三字经》内容包罗万象,义理深奥,如果让学生囫囵吞枣般进行背诵,势必会令他们感到枯燥,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我尝试着每天背诵四句。在学校,利用早自习、课前两分钟时组织读背,回家后由家长督促背诵。这样,既不加重学生的负担,又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与家人分享,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快乐的学习,激发了兴趣。
3、摘抄笔记。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的同时,进行有效摘抄,是培养阅读能力,把所读内容内化吸收的好方法。新课标也有明确要求: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要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并写一定篇数的感悟。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语文能力的提高的巨大作用,更不言而喻。
三、重活动
“学以致用”,读书不是为了读而读,应把外部的获得通过学生主体的消化吸收,成为内部的知识积累,这样才能真正提升个体的语文素养。教师应铺设平台,开展精彩纷呈而又实实在在的活动,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天地,领略古诗文的魅力,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提升自己的审美和创造能力的具体做法。
1、古诗文背诵比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成功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求就特别强烈。”因此,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各种诗文背诵竞赛。人人都参与比赛,比一比哪一位同学背诵的古诗词、《三字经》、儿童诗或者对对子的数量最多,最有情感,就封他一个“诵诗小能手”的称号,并在班内增设“背诵之星”等多种奖项来激发学生背诵诗文的兴趣和热情。还可把相似的几首诗放在一起,分类比较记忆。如描写春天的诗,放在一起诵读,比较不同诗人的风格而记之。又如把李白所写的代表诗作放在一块,集中记忆,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和极度夸张的笔法等。有自读有指导,学生背诵古诗文的热情高涨。孩子们的身心也在诗情洋溢的诵诗比赛中受到熏陶,于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素养,深化文化底蕴。
2、吟诵表演。这种教学方法,包括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和吟诵古诗词两部分。我在操作过程中特别强调了用自己的语言将诗叙述出来,这对于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意境和准确理解字、词是很重要的。好的朗读,是学生充分感受诗歌魅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朗读,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适当举行一些古诗词的朗诵会和评议会,表演自编古诗词短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3、诗配画活动。诗配画活动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我选用《忆江南》、《草》、《静夜思》、《缝雪宿芙蓉山主人》、《绝句》等古诗,让孩子们选取其中一首,拿起自己的画笔为喜欢的那首诗配画。孩子是富于想象的,凭借想象,孩子可以上天,可以入海;凭借想象,可以到达小鸟飞不到的高空,可以到达小鱼游不到的深海。在活动中,孩子们尽情挥洒自己的想象,用稚嫩的手笔描绘出了一幅幅童趣盎然的图画。通过开展诗配画比赛,学生脑中的古诗活动起来了,成为了一幕幕鲜活的影像。同时,还触发了学生的灵感,点燃了学生的热情,大家兴趣盎然,跃跃欲试;通过开展诗配画活动,学生学得更加灵活,更有兴趣,并在形象直观中走进了古诗的意境,感受到了中华诗文化如芬芳美酒般的隽永香醇。
4、改写古诗词。小学阶段的古诗大多写景叙事,我经常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叙事诗改写成小故事,《宿新市徐公店》、《赠汪伦》、《村居》等一首首古诗词都成了学生练笔的好素材。如学了《宿新市徐公店》后,我让学生按诗的意思进行改写,提示学生描写捕蝶这一场面时要注意动态描写,并要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于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象,把这首诗改成了一篇篇优美的短文。这样,由读到写,读写结合将想象到的情景和感受到的 情感流于笔尖,让古诗的诵读更有效,古诗教学更有味。
另外,我们还开展了背诗接力、出题背诗等活动,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尽情展示着自己的能力和风采。课外阅读交流活动激活了学生的心理状态,满足了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交际情感需求,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通过活动,学生们体味着直面古诗文的快乐与幸福,尽情地吸收古诗文中的丰富营养,逐步形成深厚的知识积累。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与培养,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拘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古诗文“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们带来了一片生机,它时时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提升了学生语文水平,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政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