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不仅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之一,同时还是中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提升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课标》规定,文言文教学要达到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但从学生平时成绩和中考成绩来看,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不尽如人意,这显然与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有关。经调查了解,总括起来,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如下:
1. 大多数教师采用串讲式教学方法。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能达到落实知识的目的。但由于长期以来文言文考试也主要考词义和翻译,而教师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字字解释,句句翻译,这样来教文言文,课堂时间几乎全被教师占用,学生读得很少,结果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被动,课堂里死气沉沉。根本谈不上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言” 轻“文”
课堂上重视语言解读,轻视语言品味。文言教学只局限在解词、译句上,忽视了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等的解读,课堂缺乏足够的宽度和厚度,不利于学生文言理解能力的形成。
怎样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处于动脑、动手、动口的最佳能动状态呢?因此,古文教学当务之急是尽快抛弃那种教师逐字逐句的讲解,“寻找一种省时高效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根据我们农村初中条件差、学生的基础差、师生缺资料等情况,我认为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出发点,从课堂教学的模式上进行改革,要贯彻落实,读、译、品、理、背、拓六个环节,只有这样,这种现状才能得到真正改革并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
一、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可以在反复的诵读中走进文本。教师对学生的诵读要进行科学指导,首先,做示范朗读,用自己的感染力影响陶冶学生。接着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同时需要提醒学生注意:
1、破音异读的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说”通“悦”读(yuè)等。
2、古音异读的字,特别是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如“可汗问所欲”(《木兰诗》)“可汗”就读(kèhán)等。
3、读清句读(dòu)。不要读破、读断了句子。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一犬”不能连读成一个词,应读“其一/犬坐于前”。长句的句中停顿,要辨明语意和结构。文中有些虚词常放在句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全篇的,如夫、盖、若夫等,诵读时要作必要停顿,否则没有读懂文意。
4、读出语气。把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读出来,表现文章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如此,音正了,句读明了,语调语速定了,再通过学生的范读、齐读、自由读、男女生分别读等方式使学生初步意会文意,形成敏锐的语感。
另外,学生要对照提示,注解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做记号,以便质疑交流。此时学生阅读课文的愿望也就更强烈了,当学生能达到六七分懂,再引领学生进入文言文学习的第二步。
二 、译
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会读文言文,读会文言文,而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能准确翻译。在学生自主翻译文言文的时候,要求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以便在下一环节中,学生可以质疑讨论。在学生自译的过程中,可分试译、小组讨论、集体讨论三步。学生翻译可口译,也可书面翻译,不过,书面翻译更能训练学生翻译的准确性。学生通过翻译可加强文言词汇积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三、品
品析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进一步理解和赏析。
就是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其主要目标是:就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等方面对文章进行一些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
品味主要是指用比较揣摩的方法对语言材料的意蕴和妙处进行语感分析。品味是深入语言内部,感受语言神韵的必由之路。文言文的词、句、段都可以进入品味的范畴。
接下来就以品味语言为例,说一说如何操作这一环节。(1)品味“词”。学习《小石潭记》中的“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如果从学习文言文知识的角度,教师会重点讲“清”的词义,然而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则应重点品评“清”的丰富内涵。柳宗元一再遭贬,心情抑郁,看到如此幽深冷寂的环境能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吗?这“清”既是环境的特点,也是作者内心的写照。这样品味,就能入情入理,深入到语言的内部,学生的所得也才是深层次的。(2)品味“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春冬“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秋时“林寒涧肃,属引凄异”,发品味文本的语言美,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3)品味“段”。《小石潭记》的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往来翕忽”等,表面上写鱼,细细品味这一段,又可感悟到处处体现了水的清澈。
品味语言,是文言文语感教学的重要步骤。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范例和方法,结合内容,设计具体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地寻找、揣摩、研讨那些语言典范。最后,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和小结。所以,文言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字词句段的翻译与背诵上。文言文教学应当在扫除字词理解的障碍之后,进行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写作技巧的分析鉴赏,让学生在古代文化背景中去领悟文章的主旨意蕴,帮助学生吸取古代语言的精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从而获得独特的文化体验。
四、悟
“感悟”是个体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是千差万别的,得到的启示也是多样的。我们要让学生把思想表述出来,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思维火花相互撞击。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思想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读《桃花源记》,感悟到了陶渊明对美好社会的赞美和向往;读《岳阳楼记》感悟到了范仲淹忧国忧民胸怀情操,读《醉翁亭记》感悟到了作者的与民同乐高尚节操……
五、疑
鼓励学生质疑。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传授文学作品,极易见仁见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妄加否定,而是从精神上予以肯定。如我在教《愚公移山》时,有些学生对愚公的做法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愚公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愚公确实是“愚”。对于学生的见解,我先是给予鼓励和肯定,然后从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来谈了教师的看法,这篇文章主要是要求我们学习愚公不怕困难的精神。孩子们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思路很开阔。在字词的理解上同样需要质疑。如我在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中有一句“散入珠帘湿罗幕”,文中的“散”究竟读哪种音,孩子们提出了疑问,我鼓励他们自己去查《古汉语词典》,终于找到了正确的读音。所以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一旦被肯定,便会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六、背
文言文光读不行,一定要背。背诵能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能加快消化知识的速度。指导学生明确思路,有条理的进行背诵,并且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不管是短文章还是长文章,不管是课后要求背的还是未作要求的,每学完一篇文章,都要求背诵,在班级形成一个良好的背诵氛围。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就是在对一篇篇文章的背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再者背诵又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手段
七、拓
文言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设计多变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他们不仅能真正学懂大纲要求的文言知识,还能迁移所学知识,阅读课外的文言文文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在教学中不仅注重课堂教学的形式,还注意了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在形式上,我采用了演出式。绘画式、讲述式。演唱式(演唱诗歌)、看幻灯片、欣赏影碟等形式。如学《木兰诗》,就欣赏动画片《花木兰》。其中学生最喜欢的是演出式。全班同学,人人是演员,开展竞赛,评出奖项。师生共同参与,这种语文教学的新形式,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推向了高潮,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更令人刮目相看。比如在给杜甫的《石壕吏》一诗配画时,李晓天同学画了一个婴儿正抱着空奶瓶大哭,以表现“乳下孙”的意境;画一个媳妇的头像和一件破衣裙,来表达“出入无完裙”的意境。表面看来有点荒诞,仔细一想,又不能不笑着承认这位同学构思非常奇特,画意在诗的情理之中。这些多变的课堂教学形式,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唱、表演、绘画的能力。学生在周记中很有感触地写道:这种多变的语文教学形式,领着我们走进了学习语文的新大地,学文言文不再感到苦恼,反而“感到克服困难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把“学习文言文当作一种享受,而不是强加给自己的任务”。
于漪老师也常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这种“粘力”就是牢牢吸引学生的魅力。在学生被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粘住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眼界放开去,思维扩展开来,适当的增加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相似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材料,让学生扩大阅读量,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复习了已学知识。另外对古诗文的背诵要求也不能放松和降低,因为学生在背诵中得到的训练不仅是记忆能力的训练,还可从中得到美文和美的情操的熏陶,使思想得到升华。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希望教师在今天共享了读、译、品、理、背、拓这一六步教学流程之后,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去实践,去验证,去改良,使文言文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储存越来越多文言资料,而且能将所廉说的知识迅速地迁移到习作中去。
三、鼓励学生质疑。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传授文学作品,极易见仁见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妄加否定,而是从精神上予以肯定。如我在教《愚公移山》时,有些学生对愚公的做法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愚公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愚公确实是“愚”。对于学生的见解,我先是给予鼓励和肯定,然后从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来谈了教师的看法,这篇文章主要是要求我们学习愚公不怕困难的精神。孩子们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思路很开阔。在字词的理解上同样需要质疑。如我在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中有一句“散入珠帘湿罗幕”,文中的“散”究竟读哪种音,孩子们提出了疑问,我鼓励他们自己去查《古汉语词典》,终于找到了正确的读音。所以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一旦被肯定,便会勇于表现自我,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师给块蓝天,学生就能飞翔”。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我觉得教师应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通过改革教法、加强学法指导等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努力使文言文教学走出低效的怪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责任编辑:副校长室(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