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武进区芙蓉初级中学 薛英
我国历史悠久,几千年辉煌的文明史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而这些珍贵的遗产最主要的,最大量的都是用文言形式保存下来的文献资料。我们要了解它,继承它,借鉴它,都必须从学习这些文笔酣畅,辞藻优美,技巧娴熟的文言作品开始。初中语文课本精选的文言文,均是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更是我国古典文选著作中的精华。这些作品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足以垂范后世。这些文章,我们做教师的有责任引导我们的学生学习好。
传统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担负“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则是醉心于烦琐的讲解,一篇文章,逐字逐句地译析;艺术特色,一条一条板演;而肩负繁重学习任务的学生则紧张地耳听笔记,书本上密密地记
我觉得这不仅是一种割裂文本的行为,而且也是完全有悖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要由知识为本转变为发展为本。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我在近两年的文言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贯穿于自己的文言文教学。我围绕着这一方面进行了一些文言文课堂教学探索,以下是我教学中的一点实践和体会。
促学——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只有授之以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只有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欲望,才能促使其自觉学习,自主探究。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数量多,涉及了《梦溪笔谈》、《论语》、《史记》、《孟子》、《战国策》等很多文学著作,因此我积极倡导学生观看与此有关的电影电视,提高感性认识。并结合语文实践活动进行评议,交流感受,努力让学生感悟到这些文学瑰宝的魅力,产生认真学习这些知识的动力。另外,我平时注重搜集一些关于文学名著的趣闻轶事,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再者,像“负荆请罪、鞠躬尽瘁、讳疾忌医、鸡鸣狗盗”等成语故事丰富生动的讲解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好办法。当然,激发动机的主战场还是课堂上,激励学生主动思索,主动质疑,大胆回答等至关重要。这样,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直接或间接地主观上对文言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认识到学习文言知识的重要性,愿意学、自觉学,学好教好文言知识也就有了前提和保障,当然,这个激发兴趣阶段不是独立存在于课前或课后,而是穿插于日常时久的教学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诵读——感受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让学生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感悟。
中国历代文人都认为读悟相通:“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诵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时的声音负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诵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才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律,受到更直接、强烈的感染,体会到我们古老的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在每次学习文言课文之前,我都会要求学生认真诵读课文,先读准音,再读通句,进而读懂大意。反复的诵读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体察到文本气韵,与一个个高洁傲岸的君子、胸怀天下的隐士、与民同乐的贤官、百折不挠的忠臣……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折服于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文字的魅力,深深喜爱上这些文采精美,意蕴博大的文言课文。实践下来,无论是浅显的文言文,还是较难理解的文言文,经过反复诵读都能更深入理解古人的语气、句读和课文深刻含义。可见,诵读是学生预先感知文言课文魅力的一种手段,一扇窗口,一把金钥匙。学生通过课前诵读既受到了情感及文化的熏陶,又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自学——个性张扬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应认识到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生效。提倡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我进而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基本读通课文大意,初步理解文章主旨。这个过程中,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等基本手段在课本上作好眉批,眉批内容可以是应特别注意的字音字义,也可以是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独特理解,也可以是自渎过程中的疑难之处。在这个过程之中,我特别强调学生要勇于提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作为一名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不可能毫无疑问。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教师,才是一个会学习的人。“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我一贯认为,学生疑之大小,即是思之深浅,所以我把学生提出问题数量的多少,提出问题难度的深浅作为评比自渎的重要依据,大力表扬自渎过程有疑者,疑多者。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自渎不再是盲无目的地浏览,而是边读边思边疑,很多学生都能产生高质量的问题。这样的自渎过程,使得每一名个体学生都对同一教材内容产生了不同的思维理解,产生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讨论——思维碰撞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要由过去的“教师中心”、居高临下,变为以学生为本,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创设融洽的、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现实。
自读完毕之后,学生各有所得,各有所思,各有所疑,教师如果此时不加正确引导,马上按照教案宣讲课文,势必严重影响学生自渎的积极性,但如果聆听每一名学生的所得,解答每一名学生的所疑,则课堂教学时间不允许。检查自读最好的办法即是展开讨论。首先是小组讨论,小组成员互相交流,互相解答,各个个体自渎思维相互交流、相互碰撞。这样,就省去了教师讲解一些浅显文言知识的时间,很多普通问题在组内通过交流也就解决了,如果教师再像传统教学方法那样,“字字讲解,句句落实”,则是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第二步,即是在教师的组织协调下,以小组为单位,班级讨论,小组间相互提问,相互解答,思维进行第二次交流碰撞,教师同时做出正确的肯定性指导。每一个学生都在“动”:动脑(想)、动嘴(说)、动手(整理)。他们快乐地讨论和记录着他们合作学习的果实。这种方式达到了我以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达到的效果:打破了过去那种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记、几个学生跟着老师走、大部分学生无动于衷的文言文授课方式,真正地让学生坐在了一起,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做到了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动脑,都发言,都有收获,都有所得。无论是自己的疑问还是回答都得到尊重。这一步完毕后,学生自渎时产生的疑团已经越缩越小,剩下的一些问题则是带有共性的难点,也就是教师需要精心讲解的内容了,教师再认真对这些问题精心讲解,学生则疑团全释,这样做,课堂教学效率就大大提高了,少做了很多无用功。
实践下来,我发觉学生对这种教学形式很欢迎,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不再仅仅是被教学的对象,而且也已经是教学过程中的创造者了,教师在不断的肯定学生回答别人的疑问时,相信了学生的能力,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认知兴趣,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自主权。全体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交流,思维碰撞活跃,学得主动,学得深入,无论是小组讨论或是班级讨论,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始终以最佳心理接受课本知识。
运用——课外迁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我一方面要求学生及时做好归纳整理工作,如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多音多义字等分门别类作好摘记,使得类似现象在今后课文中遇到,也能前后联系,融会贯通,进一步巩固旧知识,这样做系统地贯彻了教学的巩固性原则。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自己在课外阅读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论语》、《世说新语》等,要求学生运用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知识去阅读这些文章,努力使学生把从教师那里学来的规律性知识转化为自己探索新知识的自学武器。初中各册语文课文中的文言文篇幅有限,青少年学生求知欲强,只有在课后多读多看,才能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同时也能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课外相得益彰,互补促进。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当今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如果仍还醉心
(2012师陶杯三等奖)
(责任编辑:政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