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公开课教案)
时月清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2.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3. 背诵并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
感受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感受手足之情。学习过程
一、导语:
说到亲情,我们总说它血浓于水,并常用紧密相连的身体器官作为比喻,如母子连心、骨肉相连、手足情深等等,亲情是割不断的血肉之情,它是世间最宝贵最真挚的情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表现兄弟情深的《人琴俱亡》。(板书)
二、检查预习
1.请各位组长检查一下组员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
2.组长汇报。
三、课堂互动
1.组内交流。请组长分工交流,如发现错误请及时纠正。
2.交流预习的情况。
(1)在预习的过程中,要求几读课文?分别有什么要求?
明确:三读。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读准字音、看清字形。二读课文,解释重点字词。三读课文,翻译课文,了解大意,并注明你的疑问。
(2)我们首先来展示朗读课文。老师先展示一下,请两个小组展示朗读,音量低一点,速度慢一点、语调低沉一点。
(3)展示读准加点字的音,三组派代表上黑板扮演,批改、集体诵读。
这篇课文有哪些字词在书写时要特别注意:猷 笃 舆
(4)你们积累了哪些文学常识?
(5)解释你掌握的加点的字词,每人限一个,如果错了,其他同学可以纠正,如果对了,就不必重复了。抢答。
(6)翻译你会翻译的句子,注意落实到每一个字。抢答。
(7)秀出你的疑惑。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而 绝
三、感悟文本、体会真情
1.我们对本文的大意都基本理解了,然而我们会翻译了,是不是就真正理解了文章的内涵了呢?同学们对本文中所描写的细节有哪些疑问呢?请提出来我们共同研讨。
可能出现的问题:
(1)在第一段中为什么子猷久不闻子敬的消息就认为子敬已经亡了呢?
(我认为是因为他们兄弟情深,即使在病重中也是互通消息的,久不闻消息,当然能判断出他已经先走了。)
(我想子猷不闻消息,是因为他也病重他的左右怕其悲伤而向他隐瞒了子敬病亡的消息。)
(2)子猷听见自己的兄弟死了,他居然“不悲”、“不哭”,这似乎有点有悖常理啊,怎么还说他们兄弟情深呢?
(因为子猷自己也病重了,他想去见自己的兄弟最后一面,怕悲伤过度,所以他强忍悲痛。)
(也就是说他为了保存体力,是吧?)
(我觉得神情的“悲”和“哭”都是比较低层次的悲伤,子猷内心悲痛至极,反而在表面上什么都不能表现出来。)
(这叫“此时无声胜有声……”)(“道是无情却有情。”)
2.大家看子猷又是用什么方式来悼念他的弟弟的呢?(弹琴,因为子敬好琴)
3.为什么“弦既不调”呢?
(因为子猷前面情郁于中,现在睹物思人,悲痛至极,所以他无法将琴弹协调。)
(古文中有一句:树犹如此,情何以堪。我想这里可以这样说:琴犹如此,人何以堪。)
(一件事物跟随主人久了,它也有灵气了,我想琴和子敬也有心灵相通的地方,除了子敬没有人能弹出协调的琴声。这更渲染出子猷内心的悲伤。)
(是啊,逝者已去,睹物思人,而琴随人亡,这更渲染出当时悲凉的气氛。)
4.同学们还有其他疑问吗?
那老师有一个问题,谁能帮我解答一下,子猷用弹琴来悼念他的弟弟,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就是啊,我就觉得子猷这人的个性太过独特了。)
对,王子猷他是一个个性独特、行为处世都与众不同的人。
5.你觉得最让你挥之不去的细节是什么,为什么?
6.子猷在子敬死后“月余亦卒”,他死去的原因有哪些?这体现了什么?
四、总结、检测
本文叙述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的深厚的情谊。
(责任编辑:政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