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芙蓉初中 张春燕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悟词的意境。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借咏月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同学们,你们积累了哪些咏月的古诗词名句?(学生背诵咏月名句)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看来,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借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流传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
二、 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1、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合称为“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才华横溢,精通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 苏轼才比天高却一生命运坎坷,多次被贬谪到异乡。 苏轼与我们常州有着一段不解之缘,多次到过常州,最后终老在常州,常州现留有东坡公园,苏轼为我们常州增加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苏轼最有名的词作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很广。
2、 写作这首词的时候,苏轼41岁,当时被贬谪到密州任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他的弟弟苏辙已经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寡欢,但他仍然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三、 朗读
1、 学生自由朗读两遍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 请学生朗读、评价
3、 听录音朗读、评价
4、 全班齐读
四、 感知内容
要求:对照页下注释,适当发挥想象,把这首词改写成文笔优美的现代文。
1、学生改写(课前完成)
2、交流、评价
五、品味佳句,体会情感
你最喜欢词中哪个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示例: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赏析: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感受,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赏析: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过于悲伤。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词人希望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这里不仅表达了对弟弟的祝福之情,也是对普天下所有离人的祝福。从中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五、 归纳小结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脱,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态度。全词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怪不得清代词评家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六、 全班背诵(要求:有情有味)
七、结束语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解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责任编辑:政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