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反思及策略
发布时间:2016-05-2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费苗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反思及策略

 

 

 [内容摘要]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小学英语课的全面开设,中小学英语教学脱节和重复教学现象严重,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衔接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分析中小学英语教与学现状和小学生及初一新生的认知特点、中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差异入手,探索小学英语和初中英语教学衔接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现状;差异;衔接;策略

 

一、中小学英语教与学现状分析

 

现在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开设英语课。不同的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大不相同。农村和城市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差距较大,两者在小学阶段就出现了两极分化,这种现象在农村尤其严重。在小学本应该掌握的词汇却在初一新生中拼写错误率高,基本句型表达不准确或意思理解不清。农村小学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了四年,连26个字母还写不全,对于某些单词,则更像是从未学过一样,完全需要从零开始。升入中学后,两级分化更严重,给初中的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因此初一老师只有从衔接教材开始教起,尽量把学生的程度拉齐,补齐,避免两极分化拉大。初一英语教材starter部分就是为了衔接小学英语设置的,但短短2-3周时间很难让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迎头赶上,所以导致部分基础薄弱生一进初中就失去学习信心而放弃英语的学习。而对于英语基础扎实的学生而言,初一上册单词基本都已经掌握,甚至连一些生僻单词也会写,再从基础学起,显然使得部分优秀生感觉是在重复小学的课程。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教师自身缺乏衔接意识;第二,教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的不衔接;第三,学生学习习惯缺乏衔接;第四,师生情感缺乏有效衔接;第五,评价内容形式没有有效衔接。另外,各地不同学校教师对小学英语重视度不统一及学生家长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目前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初中英语老师,对于已经在小学里学了四年英语的学生情况不了解,不清楚小学里到底学了哪些单词、哪些时态、哪些句型。这样的状况导致了教学出现脱节或重复的现象,因此,如何在初一英语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解决中小学教学衔接的问题刻不容缓。

 

笔者有幸参加市里组织的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研讨活动。从未接触过小学英语教法的笔者终于有机会走入小学的课堂,给笔者带来了不少启发和感悟。

 

二、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反思

 

反思一:教学内容要求的差异

 

笔者发现小学英语六年级的词汇中出现的很多词汇如:comic bookumbrellasandals等,初一教材中却未出现,除了极个别初一尖子生认识外,大都不认识这些单词。dictionary, buy这两个四会的单词学生只能认读却写不正确,buy经常与by搞混。笔者曾翻阅过小学英语课本,许多初一教材中的颜色yellowwhite;数字eleventwelvethirteen five fifteentwenty;一星期七天都是四会单词,但初一中等偏下学生却还是拼写错误率高且意思混淆,fifteen读成fiveteen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主要是因为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对词汇掌握的要求不衔接,而这原因又是多方面的。首先,各个地方小学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统一。小学教师一个人都要带4-5个班的英语,学生多,工作量繁重,再没有余力去进行补差,导致两级分化严重。其次,农村小学部分英语教师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对小学英语认识存在偏差,他们对四会词汇的要求较低,直接导致学生对四会单词的掌握不牢固,没有真正过关。甚至出现26字母写不全或混淆;bd不分,b p混淆,jg读音搞混现象。

 

反思二:语法教学方法的差异

 

小学教师开课的内容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语言知识点,主要教授将来时态“be going to do”的用法。笔者发现,从课堂导入,到周末计划的制定,到操练与巩固,上个课堂环节与下个课堂环节之间的过渡,课堂结构安排巧妙,设置了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滚动循环复现,螺旋上升,从易到难,让学生通过对句子的观察、感悟、探索和运用来感知语法、内化语法,而未直接讲授语法,即隐性语法教学(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没有得到完全的发展,小学英语教学往往提供有意义的、生动有趣的情景,在情境中练习和运用所学的新项目。这种做法无疑是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及认知特点的。而初一教师往往忽视初一新生的认知特点,运用直接的、机械的语法教学,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法灌输,即显性语法教学(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以求立竿见影,提高成绩。这样的方法往往使得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失去英语学习的乐趣,降低了学习效果。

 

笔者的女儿小学5年级,她的英语老师就曾告诉笔者,小学里是不教授语法的。小学里布置的作业每天都跟读英语15分钟,背诵单词,笔头作业甚少。初中课堂上渗透语法讲解,笔头练习日日练,全是语法、阅读等练习。难怪一些初一学生,一进入初中就感觉英语难,即使英语较好的学生也感觉到了不适应。曾有学生对笔者说:“老师您把教学内容复杂化了”。这是值得笔者反思的地方。

 

但也有小学教师需要思考的地方:小学里成绩较好的学生,知道What are you doing?句型,却不知道语法结构,不会触类旁通的运用,若再抛出一句: “她正在干什么”就不知如何去表述了。

 

反思三:体态语言的重要性

 

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有一个较大的差距就是小学教师能充分利用声音、体态语言去影响和吸引学生;而初中教师大都神情严肃,一本正经。借助体态语言营造一个轻松活泼、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课的小学教师充分利用了体态语言,脸部表情丰富,略带微笑,声音甜美柔和,给学生一种信任和安全感,学生参与热情高涨。显然这位小学老师了解小学生年龄特点,并充分利用体势语言和音调的双重优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往往因为喜欢一个教师才喜欢她的课,正应验了“亲其师,信其道”。 另外,体态语言在语言为主的课堂言语交际中有其特殊的作用,有声语言再加上体态语的修饰,往往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就会使得本来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机而有活力。

 

三、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主要策略

 

针对目前状况存在的差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衔接:

 

1.    教师自身的衔接

 

首先,初一教师要熟悉小学英语和初中英语的教学大纲,了解小学英语和初中英语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衔接好小学英语和初中英语。

 

其次,初一教师应该学习了解小学生、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新入学初中生其心理和认知水平接近小学生,仍具有小学生的特点:活泼好动,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只有20几分钟。所以教师应该多借助体态语言辅助教学,学生受到老师的形体、动作、表情的刺激,听觉视觉、处于综合信息的作用下,大脑被高度激活,听课效率就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再次,教师自己应该有衔接的意识。初一教师应该重视与小学教师的对话和交流,多去听听小学老师的英语课,多研究小学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还可以寻找机会进行换班教学,让中小学教师都能在对方的课堂上感觉到教学方法的差异,以及互相之间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更好地沟通,使得中小学的衔接更加自然和有效。

 

2.    教学内容的衔接

 

我市小学英语采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而初中英语采用的《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的教材,两套教材版本不统一,使得小学英语和初中英语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内容缺少连贯性和延续性,造成脱节。因此,初一教师应该把小学八册书及《小学英语教学的大纲》通读一遍,了解小学教材的内容和授课目标。教师可以从语音、词汇、重点句型及语法上作为切入点做好衔接教学。

 

1)语音的衔接

 

PEP英语教材的语音要求是:小学六年级毕业时,掌握26 字母(四会);认读48个音标(三会),及一些常见的辅音和元音的组合。但是事实上,笔者对班级进行过调查,学生26个字母书写不规范,混淆字母;一半以上的学生48个音标认不全。对常见辅音和元音组合规则不了解,记忆单词靠死记硬背,遗忘率、错误率高。因此,初一教师应该进一步带领学生学习音标,单词拼读技巧,做好语音方面的有效衔接。

 

2)词汇的衔接

 

词汇由于中小学教材版本的不统一,soupprincipal slipperspoon等为小学的三会单词,在初一里并未编排在内,复现率为零,是导致遗忘的原因之一。教师应该仔细研读小学教材,在平时的教学中合理渗透和复现词汇,以巩固记忆。

 

另外,初中教学往往重讲解,忽视语境,这样往往教学内容枯燥而容易遗忘。小学音标没有系统的教,音标知识很不扎实,学生很少通过音标来记单词,靠死记硬背,记忆难度大,效果差。因此,教师应该创设有意义的情境来教授词汇,并指导学生借助音标来记忆单词。

 

3)句型的衔接

 

    对于Do you like? What color is it? Where is?等句型掌握较好,对于进行时态、将来时态、过去时态的掌握学生只停留在基本形式上,并不了解结构,因此对于时态不仅通过语境教学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式还要进一步归纳语法规则,理解句型结构。

 

3.    教学方式的衔接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爱表现善于模仿,感知能力、模仿能力、记忆力强的特点。小学教师经常利用游戏、唱歌、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组织课堂教学,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新奇的年龄特点,学生在玩中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小学教师教学方法无疑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实效的,但学生的语言功底就不如中学扎实。

 

步入中学后,由于中考的压力,为了提高应试技巧和能力,初中教师更多是语法讲解,英语课程标准中“学唱英文歌曲”,游戏等趣味性英语教学方式销声匿迹,英语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初一新生觉得到了中学,英语课堂不再像以前小学里那么生动有趣,觉得是一种负担,学习英语的热情急剧下降。语言功底扎实了,但学习热情却消逝了。

 

英国教育专家Jayne moon认为孩子具有 Go for meaning”的天性,孩子的注意力首先放在语言的意义上,若一开始上课就讲授语法,势必导致他们的不感兴趣,他建议我们在教授时应该创设一个语境,然后让孩子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交际活动,运用所学的语法内容,最后,在理解并会运用的基础上,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语法规则上来,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因此初一教师应该尽量承袭小学高年级的英语教师的教学风格,以学生活动为主,多一些pair work,适当增加歌曲,故事、游戏等来活化课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去感悟语法现象,语法教学隐性化。在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感后,再剥茧抽丝“提取”其中的语法知识。这样既能保持孩子学习英语的热情,又让孩子掌握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枯燥的"语法知识中。

 

而相反,小学高年级教师则可适当增多一些语法现象的归纳,使学生进入中学后尽快适应中学的英语教学。

 

4.师生情感的衔接

 

心理专家认为每个人在一年级时自信心都会下降不管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大学。学生面临一个新校园、新的学习环境、新的班级、新的老师教学风格,都有一个适应期。如何让学生快速适应新的环境,快速适应新的学习呢?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关键。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合理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初中学生个性强,叛逆心理强,老师应该考虑他们的归属感、被需要、被尊重以及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多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用亲切和蔼的语气,期待的目光去感染他们,用真切的爱心去关怀他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据有关英语方面的专家调查,喜欢英语教师的学生都比较喜欢英语,不喜欢英语教师的学生即使增加作业,效果也并不明显,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因此,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确立彼此信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激发学习兴趣是成功的关键。

 

5.学习习惯、方法的衔接

 

学生升入初中后,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各门功课广度、深度都大大提高。小学英语简单,内容少,节奏慢, 要求低,小学生没有做笔记、预习的习惯。初中英语难度加大,内容多,节奏快,要求高,对初中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更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做好以下工作,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质量:

 

1)预习。 预习可以扫除听课中的拦路虎,提高听课效率。可以让学生熟悉生词,根据参考资料找出难点并做好记号,跟读录音等。预习可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善于思考的能力。

 

2)听课。 课堂是掌握书本知识主要渠道,听课的效率高低决定英语学习的成败。教师要引导学生听课时做到:紧跟教师讲课的思路,力求理解语言点,并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如: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参与pair work ,角色扮演,复述等,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口到”四到。

 

3    作业。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督促学生独立、认真完成课后作业。

 

4)复习。 对学过的知识要及时温故,及时整理课堂笔记,归纳重点和难点,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以达到学以致用。

 

6、评价内容、形式的衔接。

 

根据《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小学英语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和评判,它通过多种渠道,综合和分析学生日常学习的信息,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和需求。着眼于学生潜力的发掘。它不仅注重对学生认识能力的评价,而且也重视对学生情感及行为能力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的机会。小学里没有升学的压力,教师采用形成性评价,但是初中由于中考升学的压力,导致教师只看分数指标,书面测试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单一。初中教师在英语教学评价过程中,应该应用过程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应该从技能、态度、情感、学习兴趣等多方面去评价学生。通过课堂听讲、课堂回答、对话表演、小组讨论、独立作业、阶段测试去了解学生综合的运用语言知识技能的情况及 观察学生学习兴趣是否保持了甚至增加了。同时,教师的评价必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将评价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保持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是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它还受学校重视度,家长的重视度和学生个体等因素的影响。作为初一教师和小学六年级的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彼此之间互相多交流对话,多学习多研究,使小学生平稳和谐的过渡到中学,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教材的使用》   杨九俊  吴永军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6

 

2.《教师教学的十大误区》 张娟妙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0.4

 

3.《英语课程标准》 朱永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6

 

4.《中学英语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潘迎春  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4.

 

5.《外语教学科研的操作问题》 张正东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9

 

6.中小学英语教学和研究 《初中生英语学习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及引导对策研究》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英语教研室  丁雯瑾 金英芳 2010 第五期

 

7.《小学英语隐性语法教学策略的应用探究》李荣华 东苑市小学英语教研网

 

(本文获2011嘉兴市三项教学评比学科论文评选三等奖)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柳三路50号 邮编:213118 电话:0519-86520295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