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儿童可能性教育》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成尚荣讲座稿)
在座的各位老师:
这个中国和英国的课堂教育从表面上是在分数,在成绩,其实在这个背后更应该是今天的会议主题,应该是素养。怎么看待中英,课堂教学中以素养为核心,来进行我们的课题。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课堂教育改革现在已经进入到深化阶段,教育部提出,教育课改深化阶段,有许多事情要做,但是第一件事情要研究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于是请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组织了全国五所师范大学研究制定中国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又请大家都参加把它转化为教育,转化为课程的语言。可见核心素养在课程改革深化阶段的重要性。在我看来,核心素养应该是一个时代的话语,培养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应该是一个全世界的共同的命题。你比如说,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都在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世界上的一些最著名的国际组织都在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家都知道,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四个学会,这四个学会他称为四个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第三根支柱学会共处,因为现在是合作的时代,合作要高于竞争,这是心理学家共同提出来的,今天学会合作明天就能提高竞争力。第四根支柱学会生存。这四个学会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其实就是学生发展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用支柱来形容核心素养,可见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到了2003年的时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他们补充了第五个学会,学会改变。我觉得提的特别好。是的,世界在改变,中国在改变,我是真体会到中国人的改变常常是被浙江人改变,被杭州人改变。
社会改变了,世界改变了,难道我们不用改变吗?社会改变就是要主动适应社会,其实我们学会改变,何止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呢,何止是为了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呢?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而学会改变说到底是改变自己,你不改变自己就无法适应社会也无法改变时代。可见的核心素养问题是一个时代的命题,它是一个世界性共同要研究的命题。如果把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做一个概括,我以为至少有三点:
第一点,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教育要转型。我们社会在转型,教育也要转型。从哪里转到哪里,要从知识转向能力,从能力转向素养。课程的背后是一个人,明明语文老师要教语文,数学老师要教数学,向他们教的那么好,为什么说不是教学科,而是教人呢?是要看到课程背后的那个人。所以核心素养其实是叫我们关注点、教育的兴奋点要从知识转向能力,从能力转向素养。不能只停留在成绩,不能只停留在分数上,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型。以人为核心的课程改革,以人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教育在转型的过程中,总有一批人跟不上,核心素养提出要我们在拐弯处把握好方向。由此,这次的峰会有几个口号说的非常好,叫聚焦核心素养,培养高等思维,培养创新人才,可见这个会议主题的重要性。我们适应这个转向吗?我们关注在分数上,哪里有人的存在,哪里有学生尊严的存在。这不是人的教育,这不是核心素养的教育,素养是人的素养,是人自己内化积淀而成的,因此聚焦核心素养就是要聚焦人,要把学生当做目的。这个峰会以核心素养为主题,意味着小学的素质教育与整个的课程改革的转向在转到人的发展上去,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第二点,核心素养是要找到人发展的最基础的东西。是具有根源性的东西,具有基础性,的东西。如果把那个核心素养找到了,就找到了基础,就找到了一个根源,因此人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重在基础,基础教育必须打好基础。在我看来,基础不可超越,当然基础也不可替代。但是基础是什么?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基,奠基的是什么样的基础,如果把那个最基础的东西找到就是那个核心素养的话,那么学生就会有发展,就能够在基础上突破、超越。于是世界各国在研究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的时候,不约而同的提出来一个社会责任感,不管你是哪个国家,不管你是哪个制度,社会责任是所有核心素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素养。于是这里就提出一个问题,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林崇德先生的课题组,他们提出了一个观点,所谓核心素养就是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核心素养表现出来的是能力,但是他们课题组研究出来的结果是核心素养不仅是能力,它首先是一种品格,是一种必备的品格,就像批判性思维一样,它是能力,但是又何止是技能,何止是能力?它还包括精神包括品格甚至还包括伦理道德在里面。大家把社会责任感放到核心素养当中是为了告诉我们人的发展不仅靠能力,还要靠品格。世界各国非常重视语言,非常重视工具,怎么认识工具,利用工具来创造,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我认为有一个问题就是基础教育没有把基础打好。所以清华大学的副校长说我们要遵循教育规律,但是只提这句话不够,还要研究高中教育规律是什么,初中教育规律是什么,小学教育规律是什么,要研究的非常具体。外国人的研究都非常具体,中国教育就提一个规律,其实小学教育规律和初中教育规律是不同的。比如社团,社团是大规模的学生组织,社团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什么?是高度自治,是教师不需要管的,现在把社团也引到高中来了,高中也有了很大社团,有一天,十一学校的教导主任,问校长李希贵,我们北京十一学校那么多的社团,搞得我们大家眼花缭乱,我们应该管一管。你知道李希贵是怎么说的?他说,校本课程选修就应该是眼花缭乱的,丰富多彩的。社团要管吗?社团是学生自己的事,要我们管什么呢?高中有社团了,小学也有社团了,我真担心哪一天幼儿园也有社团了。这是个现像,但这个现象告诉我们每个学段的任务基础在哪里我们不是非常清楚,因此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要我们研究每一个学段的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到了哪个要求。就你这个学段的任务扎扎实实的打好基础,找到根源性的东西,也就是核心素养。
第三个,研究核心素养它必须要体现时代的变化。创新发展会提出培养创新人才,其实创新人才要培养,是核心素养的研究和践行的根本目的,让我们中国的学生能够生长起创新。常常提出,三个苹果改变世界,第一个砸到亚当夏娃的身上,于是我们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第二个苹果砸到了牛顿,于是我们进入了一个科技化的时代,第三个苹果掌握在乔布斯的手里,我们进入了一个更新的时代。苹果改变世界,是说苹果是创新的代名词,是创新改变世界。肯定还会有第四个苹果,第四个苹果会掌握在哪个人的手中呢?会掌握在中国人的手中吗?其实我们说的课堂改革是发生在教室里,是扛起一颗苹果树,这颗苹果树是隐形的,是想象的。如果有一天这颗苹果树上的苹果砸到了其中的一位同学,非常有可能,但是这颗苹果树怎么能长起来,中国人怎么能掌握第四个苹果,学习方式的变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段时间遭受了很多人的质疑,说课程改革把接受学习忘掉了,只剩下探究学习。实事求是的说,我们中国课堂当中的那种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是很不够的,这个学习方式原来是没有到位的,在日常的教学当中有多少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接受学习即使是接受学习,也具有自主的意义,具有积极的意义。以积极的自主的方式去接受学习,这个接受学习才是对学生发展有用的。课堂里我们长起一颗苹果树,创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所要关注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于是我就想到核心素养中意义一,转型,意义二,找到学生发展的根源,第三,创新。如果用一句来概括,核心素养的提出要让我们中国来学习一种育人模式的培养,要寻找到育人模式。所以归根揭底我想我们中国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要让我们中国研究这种育人模式,这种育人模式是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育人模式。什么是核心素养?教育部的柳夕浪写了一篇文章,将核心素养与素质做了比较,文章的题目叫做《从素质走向核心素养》。他文章的观点,我基本上是同意的,他说素质基本上是先天的,而素养是后天可以培养的。有一定道理,素质往往是先天的一种遗传的素质,而今天提出的素养是后天的培养。因此素养具有发展性,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因此,素质教育内涵其实已经发生变化,我们不是要反对素质教学的口号,但至少在核心素养的视野下,你对素质教育应该有一个重新的审视。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核心素养一定是综合的。它超越学科,所以我们在研究如何把林崇德先生他们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转化为教学的语言。我们在研究讨论当中,有一个非常强调,一定要超越学科。核心素养所有的学科都要贯彻落实。于是有人对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提出了质疑,学科里有没有核心素养。但是我想学科里肯定也是有核心素养的,而我们提上位的核心素养他一定要超越学科,要统领各个学科。
第三个,核心素养要基于知识,但是要超越知识。超越知识其实就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在智慧论中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知识和智慧的关系。知这个字,左边是矢,有的放矢的矢,是箭。右边是口。中国古代认为怎么获取知识,是把这支箭投向,箭在空中飞行,最后回到右边的口,也就是回到人身上。这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但是有知识一定就有智慧吗?没有知识他也有可能有智慧,我望文生义,没经过研究啊。智下面是一个日,也许找到这个太阳,在阳光的照耀下,知识才能转化为智慧,怎样找到那个阳光,阳光在哪里?让知识活在体验中,让知识活在探究中,让知识活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识也已经转化为智慧,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讲,素养基于知识、超越知识。智慧不仅是一种能力状态,而且还有道德。没有道德和聪明相伴而行,这个聪明永远爬不上去。因此这个核心素养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是综合的,超越学科的,是基于知识超越知识的。核心素养应该是带的走的能力,是一种智慧。而这一切,都是指向学生的特性,就是他的可能性。
培养学生,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让我们从学生的现实性中看到他们的可能性。让核心素养促使学生朝着他的可能性去发展,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我个人认为,学生的可能性大概也能成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可能性既是一种核心素养,又是一种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让它更好发展的途径和方式。因此我们今天的论坛,其实要基于核心素养去发现,挖掘学生更多的可能性。这样教育才能达到一个更高的可能性。什么是可能性?可能性是未来性,是不确定性。而可能说到底是郭思乐先生说的实际上是每一个学生的深度自然,深度的创造潜能。专注学生的可能性就是关注学生的未来,关注学生在未确定性下面的发展,关注他的生命潜能的极大开发。不给学生一片海洋给一个游泳池也挺好的,但是现在的老师往往把学生带到了阴沟里,你和学生都在阴沟里翻船了,哪里还有可能性可言呢?我们提出可能性,实际上要从现实性转向可能。可能性在哪里,它不是虚无缥缈的,可能性就在现实性中,做一个老师要有责任感,你不能不管学生的现实性,他不做作业,他打架、厌学、上网,这些都是他们的现实性,你怎么能不管呢?否则就变成了熊孩子。但是如果你不关注现实,你不从现实性中发现他的可能性,对教育是个很大的影响。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可能性教育就是让教育的目光从关注现实性更要关注他的可能性。核心素养才有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我们第一个想法。
我的第二个想法,研究学生的发展到核心素养要关注他的可能性的发展。最为关键的是研究儿童,我认为所有教师你首先应该是一个儿童研究者,我们的学科专业很重要,但是只有学科专业是远远不够的,我个人觉得,应该在学科专业以上、以外树立一个更大的专业,我认为这个专业就叫儿童研究。为什么研究制定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研究儿童,道理很简单。大概以下几个原因很重要:
1、儿童是教育的对象。但是儿童又是教育的主体。清华附小提出来的让儿童站到课程的最中央,站到课堂的最中央。他是对象,他是主体。如果我们教育连这个对象都不认识,连这个主体都不发现,怎么让他站到课程的最中央去呢?
2、我们对儿童认识其实是非常不认识的。我们对儿童既熟悉又陌生,所以我对儿童有一个概念,是我们熟悉的陌生人。有时候熟悉有时候陌生,更为糟糕的是往往以陌生代替熟悉,以熟悉代替陌生。你对儿童很陌生,你怎么教育儿童呢?
3、根据杭州师范大学张华教授,他认为现在世界教育改革有个走向,教学即儿童。提出这个话的是美国哈佛大学专家达克沃斯,他是皮亚杰的学生,她成功的把心理学的内容迁移到教育学中,于是她提出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研究儿童的过程。教学和儿童研究是一回事。上数学课你在研究数学,其实你是在研究儿童。要研究儿童是怎么学数学的,儿童是怎么学语文的。如果数学课你只研究数学知识不研究儿童,那你这节课肯定是不成功的。教学即儿童这是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一个走向,我们怎么能不研究儿童呢?你不研究儿童,核心素养从何谈起呢?
4、我们现在对儿童的研究问题很多,我个人觉得三个悖论,第一个悖论,重视基础,但是怎么培养创新?重视了基础但是忘记了创新,重视了创新,基础不扎实,这个基础和创新之间究竟是一个什么关系?第三个问题,理想中的儿童我们觉得非常可爱,是个天使。那么现实中的儿童呢?现实和理论有很大的差距,以上三个悖论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儿童。
但是我们要怎么研究儿童,研究儿童的主题我以为就是认识儿童、发现、发展。我了完成这个主题,我提出四个回到。一、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儿童原来是没有自己名字的,没有儿童这个概念,没有童年这个概念,如果大家关注中世纪的画,你会发现一个现象,那时候的儿童他们的肌肉非常发达,像成人一样。穿着大人的衣服,研究者认为在中世纪是不存在儿童的,是把儿童当做成人对待的,儿童到哪里去了,儿童童年被淹没在无穷无尽的成人世界里去了。我们要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拉丁文中,儿童意味着自由,所以儿童是一个自由者,自由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存在的本质,失去自由了,从本质上讲,儿童也就不存在了,不在自由的氛围中,儿童怎么发展呢?剥夺儿童自由就是剥夺儿童权利,剥夺他们创造的权利。二、回到儿童生活的世界中去,儿童生活的三个世界,一现实世界二理想世界三虚拟世界,三个世界价值取向都不同。三回到儿童游戏的方式,你们可以关注一下荷兰的作家的《人,游戏》,儿童更是个游戏,游戏在哪里停止,人就在哪里结束。如果把这句话改造一下,游戏在哪里停止了,儿童就在哪里结束。第四个回到他的最伟大之处,四个回到研究儿童。
基于核心素养的儿童教育怎么做?一、儿童的可能性需要时间等待,是在较长时间的观察中发现的,你不能因为儿童一时的表现不太理想不符合你的要求,你就批评他,你就给他下定论,我们这个社会太浮躁了。不要因为儿童一时的表现就断定他的终身。二、要给他机会,有。机会他才会表现他才能展示,只有机会才能让他有创新,他的可能性才会发展。三、应该给他自由,在自由的氛围中,中国人最有创造性的时候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在酒席上,另一个在麻将桌上,在酒席上状态是最充分的,尤其是男人,加上酒的作用,创造力非常丰富,反应非常敏捷,你一言我一语,你来一个荤段子,我马上来一个黄段子,精彩纷呈啊!为什么?因为酒席上自由啊。自由的呵护我们的儿童,在自由的氛围中,在自由的时空中儿童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核心素养就像嫩芽在心里冒出来。第四个,给他们梦想,其实可能性就在梦想中,核心素养就在梦想中。在教育中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的核心问题首先是学会学习,为什么陶行知先生1917年从美国学成归来,考察的时候考察了中国的课堂,他说了一句话,论起名字来都叫学校,但是扬起身子来都是教校,都是因为太过注重教了,其核心思想就是要学生主动的学会学习。如此看来,我想,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可能性教育是把我们的教育仅仅是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从现实走向可能性,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将走上一个更高的层次,这就是我今天向大家汇报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