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新时代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研究 申报评审书
发布时间:2021-07-16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刘晓宇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

课题主持人基本情况(不超过2人)

姓    名(1)

王国伟

性  别

民 族

出生

年月

1974年 2 月

行政职务

校长

专业技

术职称

中小学高级教师

研究专长

数学课堂教学

最后学历

          本科

最后学位


工作单位

 

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初级中学

手机(必填)

13775013817

 

E-mail(必填)

446881056@{域名已经过期}

 

姓  名

(2)

刘晓宇

性  别

民 族

出生

年月

1981年10  月

行政职务

政教处主任助理

专业技

术职称

中学一级教师

研究专长

语文课堂教学

最后学历

本科

最后学位

学士

工作单位

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初级中学

手机(必填)

 

15851968565

E-mail(必填)

2374288086@{域名已经过期}

 

课题组成员基本情况(限填10人,不含主持人)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专业技术职称

研究专长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

承  波

武进区芙蓉初级中学

中小学高级教师

教育教学

负责课题日常实践研究、督促、检查研究进程

黄  勇

武进区芙蓉初级中学

中小学一级教师

教育教学

论文撰写、文献研究

张加琴

武进区芙蓉初级中学

中小学一级教师

教育教学

论文撰写、文献研究

陈  艳

武进区芙蓉初级中学

中小学一级教师

教育教学

论文撰写、资源开发

仇亚文

武进区芙蓉初级中学

中小学一级教师

教育教学

论文撰写、资源开发

刘淑瑾

武进区芙蓉初级中学

中小学高级教师

教育教学

论文撰写、资源开发

陆晓芳

武进区芙蓉初级中学

中小学高级教师

教育教学

论文撰写、课程开发

陈梦娇

武进区芙蓉初级中学

中小学一级教师

教育教学

论文撰写、课程开发

任经宇

武进区芙蓉初级中学

中小学高级教师

教育教学

论文撰写、课例研究

费苗

武进区芙蓉初级中学

中小学一级教师

教育教学

论文撰写、课例研究

课题主持人“十三五”期间教育科研情况

课题名称

立项部门

立项时间

任务分工

完成情况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构建行知课堂的行动研究

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2017年2月

课题主持

已结题

“问题串”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2018年2月

课题主持

已结题
















独 立 或 以 第 一 作 者 发 表 或 出 版 的 主 要 论 文 或 著 作(限填10篇)

论文或著作名称

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

发表或出版时间

《初中数学课堂“导问”策略研究》

《语文课内外》

2019年第11期

《我之文本解读观》

武进区一等奖

2016.12

《基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文本解读》

常州市二等奖

2017.12










































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生态文明: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文明是一种理念,与野蛮、蒙昧相对立,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之和,是社会进步发展到较高水平表现出来的状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从涉及的关系看,生态文明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生态文明是一种综合文明也是一切文明的基石,具有相对独立性,涵盖了其他文明取得的相应成果。

2.生态文明素养:是将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等知识、技能转化为生态文明行为的一种内在品质,其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价值取向。

3.新时代:本课题所说的“新时代”,既指从世界范围来看的当今时代,在当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资源紧张、环境恶化已成为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体地球村的村民都具有尊重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素养。“新时代”,更是指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我国要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美丽中国,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需要切实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提高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素养。生态文明素养,已成为当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4.本课题“新时代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研究”,就是根据新时代的新形势、建设美丽中国的新要求,深入研究培养初中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目标内容、路径方法,并在本校积极实施,努力提高本校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并以此为抓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品行。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研究现状

国内: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对基础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关注度日益增强,90 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然而就其相关研究成果而言却寥寥无几,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领域,对于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这一特定群体进行的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研究还不多见。1978 年,中共中央颁发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指出,普通中小学要在教学内容中增加环境保护知识,由此拉开了中小学生态环境教育的帷幕。在 1992 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规定里,要求小学的自然与社会学科,初中各个学科都要将环境教育重视起来,要求将环境科学知识渗透于各有关学科的课程之中。1994 年《中国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等有关法律置于学校基础教育课程里,使可持续发展落实到基础教育之中,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培养。2003年教育部正式颁发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为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实施提供政策性保障。随着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关于初中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研究也渐渐发展起来。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中都强调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并指出生态文明教育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2017年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强调要“加强节约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开展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地理地貌,开展节粮节水节电教育活动,推动实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多年来,许多中小学校重视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生活的教育,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很少有从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系统研究。

国外:国外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研究资料较丰富。早在 100 多年前,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社会关系的总和与自然关系总和的统一就形成人的本质,他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统一起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提醒人们要合理的对自然进行开发,不要过分的以自己的利益为主。过分的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人类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珍惜有限的自然资源,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虽然他们的著作中没有出现“生态文明”这一词,但是关于人与自然如何相处,如何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辩证的思维方法。20 世纪初,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绿色思潮和生态运动,并逐渐将生态学引进社会领域与文化领域。

二十世纪 60 年代开始,工业文明的到来与不断发展,人类盲目地追求工业革命带来的丰厚利润,漠视生态而大肆的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传统的工业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出现了巨大的冲突。蕾切尔·卡逊一篇《寂静的春天》深刻的揭示出工业文明的发展造成人类的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巨大冲突。在 1968 年,美国研究环境的学者罗斯以“环境素养”一词来说明人类对地球环境保护。他提出的环境素养“是个体有意愿和能力对环境负责的决心和实施平衡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行为。”1993 年,美国环境教授欧尔也对生态素养进行了阐述。

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欧洲国家将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化。1970 年,美国颁布了环境教育法,强调国家建设要致力于环境教育的开发、行动的实施、环境保护结果的评价与环境保护行为的普及。加拿大的安大略州教育委员会发行了教师用书《环境教育指导书》,书中提到的生活、地理、历史、物质技术、卫生和社会教育等六大领域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从中获得环境教育的基本概念和意识。英国的环境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它把相关的环境教育渗透到初等教育的各门学科之中,这些学科包括国语、历史、地理、美术等。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接受初等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地领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研究价值:

(1)丰富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理论与经验。本课题就培养初中生生态文明素养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实践,着力构建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目标与内容体系、途径与方法体系,以及相应的评价机制,将有利于丰富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2)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锤炼学生的优良品格。生态可持续发展体现着人们对自由与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认知。初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通过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实现教育学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带领学生更好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进而促进学生在生态文明素养培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全面进步与发展。

(3)促进学校生态文明建设,丰富学校教育内涵。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过程,也是促进学校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过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必将促进学校的生态文明建设,丰富学校的教育内涵,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

(4)提高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教师必须率先垂范。开展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专业发展水平。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与行动,构建起我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体系,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目标体系;开发实施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探索构建起着眼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突出学生主体性和实践性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体系。

2.通过研究与行动,构建起支持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形成的支持系统,包括建立健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管理制度与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开发实施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组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建设比较完善的支持生态文明教育的设施环境、校内外活动基地等。

3.通过研究与行动,使生态文明教育成为锤炼学生优良品格、提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使本校学生养成自信自强、整洁卫生、勤俭节约、热爱劳动、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珍爱生命、遵守规则、责任担当、合作共享等优良品格,使本校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实践能力、交往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等都有较大提高。

4.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和德育工作体系,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行动,进一步丰富学校课程内容,提升学校课程品质;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发展生态德育特色。从而进一步丰富学校教育内涵,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和育人水平。

(四)研究内容(或子课题设计)

1.  对新时代生态文明素养、中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养机制的文献研究

将通过学习有关文件文献、探讨有关问题,正确把握生态文明素养的内涵、内容和价值,正确厘清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

2.  对当前初中生生态文明素养实际情况调查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观察、与教师学生个别交流等方式,深入调查与分析新时代初中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从而结合党的方针政策和学生实际,制定出更恰当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

3.  构建新时代初中生生态文明素养培养的目标体系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体系的研究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根据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特点,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从知情意行等方面研究建构新时代中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目标体系,将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措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倡导绿色生活等五个方面系统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体系。

4.  构建培养初中生生态文明素养的途径与方法体系的研究

一是课程育人,研究构建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课程体系,包括开发“青山绿水”“绿色生活”等校本课程,在有关国家课程的教学中渗透等。二是文化育人,创建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三是活动育人,系统设计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活动。四是实践育人,组织学生践行绿色生活,参与生态文明校园(美丽校园)建设,开展家庭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本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提高素养、增长能力、锤炼品格。

5.  开发利用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研究

一是加强校内生态文明教育的资源建设,如建设“生态园”“生态文明长廊”“垃圾分类实验室”等设施,设立生态文明教育专题校园网站等。二是与本地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村相结合,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6.  建立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评价机制的研究

将根据确立的生态文明素养的培养目标,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基础,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采取行为表现与实践成效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每学期对全体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进行考核评价,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养成的导向和激励功能。

***上述研究中,第3、4、5、6是本课题的重点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文献研究收集国内外有关中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养的专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整个课题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资料积累和外部借鉴。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提高认识、明确方向,厘清思路、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2.调查研究法  通过调查,了解和评估新时代初中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和主要问题;通过访谈法,搜集与中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有关的各种信息与数据。

3.行动研究法  对中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养的途径与策略进行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行动中不断修正和调整研究方案,将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4.案例研究法  在研究过程中,将从教师开展的个案研究中选择案例,作为研究范例,进行分析和实证研究,从中分析规律,提炼经验。

(六)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21.3——2021.6)

通过调查分析,学习有关理论,确定研究的内容,设计研究方案,成立研究组织,并对各学科课题组教师进行初步的动员和培训。

第二阶段:文献研究阶段(2021.7——2021.9)

根据研究内容,分工合作,对“新时代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研究”的内涵、特点、方法等进行理论学习。同时加强课题组实验教师的培训和理论学习,广泛收集材料。

第三阶段:行动研究阶段(2021.10——2024.3 )

根据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组织和指导教师开展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养的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研究和创新。对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经验进行理论分析总结提炼,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化研究,行动跟进。

第四阶段:分析总结阶段( 2024.4——2024.6)

对本课题进行回顾反思,全面总结,提炼完善;分析、反馈、总结提高并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成果汇报,进行成果鉴定。

(七)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1)本课题强调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锤炼学生的优良品格。初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通过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实现教育学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带领学生更好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进而促进学生在生态文明素养培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全面进步与发展.

(2)本课题强调要对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进行系统研究,构建起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培养机制。主要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根据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特点,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从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资源环境、观察评价等进行系统研究,从知情意行等方面研究建构新时代中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目标体系,将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措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倡导绿色生活等五个方面系统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体系。

(3)本课题强调要在实践中培养、行动中提高。将组织学生践行绿色生活,参与生态文明校园(美丽校园)建设,开展家庭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本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提高素养、增长能力、锤炼品格。

2.可能的创新之处

对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进行系统研究,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上述研究内容中3、4、5、6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也是本课题的可创新之处。

(八)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责任人

阶段成果(限5项)

《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实施方案》

文本

2021.12

承  波

“青山绿水”“绿色生活”等校本课程的教学资料

文本汇编

2022.05

黄  勇

《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案例集》

文集

2022.11

仇亚文

 专题论文3、4篇

论文

2022.12

陈梦娇

中期研究报告

文本

2024.5

刘晓宇

最终成果(限3项)

校本课程教学材料

文本

2024.6

张佳琴

专题论文7、8篇

文本

2024.6

陆晓芳

结题研究报告

文本

     2024.6

王国伟

(九)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主持人、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先期调研和已有相关成果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1.研究力量

主持人和核心成员都是学校的骨干教师与班主任,多年来潜心教育教学工作,认真专研教材,坚持阅读。曾多次加入其他方面的课题,多篇论文发表和获奖。

2.研究基础

(1)文化建设内涵丰富。学校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结合行知教育思想,深化行知课堂研究、完善行动德育课程、依托新校建设,构建特色鲜明的行知校园文化体系,始终坚持“知行合一,为师生健康成长奠基“的办学理念,秉承”重德、笃学、励志“的校训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组织开展了“朝晖”系列活动,开展“朝晖科技节”“朝晖艺术节”和“朝晖体育节”等具有我校鲜明特色的行知活动,组建了行知文化基础型社团、行知自主发展型社团和社会参与型社团在各类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学校文化特色。

(2)德育工作特色鲜明。多年来,我校按照“知行合一、求真尚美”的德育工作思路践行,以“行知好少年”项目为抓手,不断完善德育工作制度机制,丰富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创新德育工作途径方法。养成教育、生命教育、理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法治教育等成效显著,学生思想品德优良,主动发展意识、自主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学校从2020年起,我校决定以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为重点,进一步丰富我校的德育内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品格,并且已经纳入了本校新一轮的三年发展规划。

(3)校园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多年来,我校积极推进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加大投入加强校园环境净化、绿化、美化的综合建设,多次被评为“文明单位”。今年我校的新校舍——“芙中湖畔书苑”即将竣工,这将是一个集功能性、人文性、审美性等为一体的美丽校园。

(4)本地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丰富。我校位于常州市东北部芙蓉镇,芙蓉桥多,河道纵横,“十万八千芙蓉圩”显露出浓郁的水乡文化气息。因水而秀,因水而盛,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环境,润育着一代一代的芙蓉子民,并且现在芙蓉镇正在进行“新农村改建”,原来的鱼米之乡将会变成更加美丽的乡村,为我校开发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3.条件支持

(1)加强组织领导,对课题成员进行分工、督促,保证课题成员长久参与的积极性。对每一阶段课题实施情况进行督促,保证课题能达到预设目标。对课题所需的财力、物力给予保障。 

(2)加强专业引领,定期举行课题成员的研讨培训,通过专家引领、专题研讨、学术沙龙等活动加强成员自身的学习和提高。定期论证各课题成员的阶段成果,开好反思总结会议。

(3)加强成果提炼,定期汇总各项研究材料,抓好课题管理,确保课题研究的规范性。同时,激发成员积极撰写研究论文,辐射研究成果,推广课题研究的价值。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日访问量统计  总访问量统计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柳三路50号 邮编:213118 电话:0519-86520295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