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农村初中语文课堂差异教学的探究
发布时间:2011-11-2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副校长室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就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也因学习认知状态、个性心理、智能、学习风格等存在着差异,过去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式课堂教学方式,造成了优生“吃不饱”,潜能生“吃不了”的状况,无法充分发挥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我校学生在地域,文化、家庭教育等与城区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大部分学生基础较薄弱,如何对学生全面实施教育,给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很大的难题,如果只兼顾基础较薄弱的学习潜能生,就会造成学习优等生和学习中等生 “吃不饱”,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心理,锻炼其能力,如果只兼顾中等生和优等生,就会造成潜能生“吃不了”,从而产生挫败感,对学习了无兴趣,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针对这些现状,这几年笔者在实施差异教学方面作了一些思考和探究。

一、学习任务、方式体现差异,让学生都“动”起来。

学生因性别、性格、文化、学习风格、认知结构等存在差异,教师应尊重差异、因人施教,提供与学生学习准备状态相匹配的任务。在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的落实上不强求统一。基础性目标可要求全面落实,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完成,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

如笔者在教学《我的第一本书》时,积累字词,阅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等基础目标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在目标完成的过程上,如基础知识积累的方法,阅读课文的方式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嗜好自主选择。朗读时,有的放声朗读,有的小声朗读,有的默读,有的快速浏览,甚至有的还与同桌合作阅读(听读与朗读相结合)。整个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环节效果较好,学生们都能主动地参与到了解文章内容,感悟文章内容中去。课文的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如“理解作者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等。我设计了几个问题:①“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②作者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③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④我真应当为它写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⑤怎样理解“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和“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诗。人不能忘本 。”这两句话?⑥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六个问题难度不一,既有能力目标,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不要求每个学生统一完成,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性地完成,题数要求至少完成两题,超额完成一道当堂表扬。在我的激励下,基础较好的优中等生几乎能全部完成。基础差一点的潜能生最少的也能完成两道,有的还完成了3道、4道。

高质量课程与教学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使学习者真正愿意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习者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提供与学生学习准备状态相匹配的学习任务,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有兴趣地、高效地学习。

二、合作学习中体现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成了各科课堂教学的主流,合作学习主要是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目的。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几乎是优生唱主角,学习基础较弱的组员学习很被动,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在合作学习中收获甚微,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因此,合作学习要立足学生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合作学习中如何实施教异教学,笔者作了些尝试:

1、组员配置要有层次。一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或小组探究问题,教师为图方便,一般按前后两桌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而班主任安排座位一般是按学生的高矮顺序或成绩来安排,就可能存在小组间层次分布不均,有的小组优等生较多,有的小组潜能生较多。特别是潜能生较多无优等生的小组,学生学习就比较困难,又无法得到帮助,成员之间就趁机摆龙门阵,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合作学习也就流于形式。因此,组员配置一定要有层次,要体现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配原则。小组成员3-4人为宜,按优、中、差层次合理搭配,可按优等生1人,中等生2人,差等生1人或优等生1人,中等生1人,差等生1人,成员较多的5、6人小组可按优等生1人,中等生2到3人,差等生2人,等搭配方式,不同层次之间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2、尊重差异,明细分工。小组内毫无组织,毫无秩序的学习是低效的,甚至是费时耗力的,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小组成员人人要有工作职责,要让学生有事可做,有事想做。因此,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教师给予工作岗位设置,如组织员、记录员、总结员、学习成果汇报员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及学习情况主动担任一角色,也可小组成员推荐担任。

3、学习任务、学习过程自主化。小组成员因性别、性格、学习情况、家庭背景等存在差异,如果要求每一成员必须完成同样的任务,潜能生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题无从下手,而简单的题对优生又没有挑战性,不仅浪费了时间,又会使潜能生产生挫败,优生感到厌烦。因此学习任务,学习过程不必统一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优生给予潜能生帮助,潜能生从优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角度、方式中受到启发,全组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增进友谊。

三、课堂评价体现差异,激励学生发挥潜能。

新课程理念再一次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等。总之,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课堂评价也要立足差异,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层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从不同侧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能悦纳自己,拥有自信,走向成功。

如笔者在教学《雷电颂》时,范读课文后,分别找了不同层次的3个学生回答“你听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这个问题,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道:“这篇文章作者感情较强烈,语言气势宏大,作者礼赞风、雷、电,评击东皇太一、土偶木梗等,爱憎感情比较分明”。我及时给予了肯定:“比较不错,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气势。”基础中等的学生答道:“我能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愤怒,想用风雷电劈开黑暗。”我肯定道:“很棒,能够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基础较差的学生答道:“我喜欢文章中的风、雷、电。不喜欢东皇太一、云中君、土偶木梗等。”我激动地说:“太棒了!你也能像作者那样爱憎分明。”接着又顺水推舟问:“你为什么喜欢风、雷、电,不喜欢东皇太一,云中君、土偶木梗。这个学生又答道:“从文中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等。可看出风、雷、电是驱逐黑暗的,而东皇太一、士偶木梗等则是代表黑暗。”我说:“大家给点掌声吧,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的感情倾向。”三个学生的感悟有多有少,有深有浅,我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异,都给予了赏识评价而且赏识的程度不一,这样的评价避免了优生的洋洋自得,同时给予了潜能生自信,使潜能生能有兴趣、愉悦地学习,充分发挥出学习潜能。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因人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人成功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美)汤姆利桑(美)阿添杨清 《差异教学的学校领导管理》 2001.4

2、朱慕菊(主编) 《走进新课程》 北师大出版社 2002.9


 

(责任编辑:admin)
附件

    Copyright @ 2016 武进区芙蓉初级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兆科技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柳三路50号 邮编:213118 电话:0519-86520295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