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问中分层教学
武进区芙蓉初级中学高留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则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然而,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我们却时常发现:有的学生觉得问题太简单,提不起兴趣:有的学生认为问题太复杂,甚至不举手、不发言,仿佛置身于课堂之外。很显然这两种情况都容易让学生滋生厌学情绪,这不是课堂提问者的初衷。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质量,这对于我这样的新教师来说是个非常现实而有意义的问题。
我们必须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成为一名好学生的愿望,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差异,教师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大致将学生分为后进生、中等生、优秀生三个层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创设不同难度的问题,即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渗透分层次教学思想,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差异,寻找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的结合点,分层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确定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堂提问的方式主要有问题提问、比较提问、递进提问、发散提问、巩固提问等类型,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渗透分层次教学思想呢?
一、问题型提问
在新知识引入之时,巧妙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问题的设置要结合教学内容,同时要具备 “新”、 “奇”、 “趣”,以疑促思,以奇促趣,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同样,一节分层次教学课的开始,如果能够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一些不同深度的相关思考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兼顾到各个层次组的学生以此所产生共同的悬念和猜想,而且可以诱发他们在不同层面的思考与不同的求知方向。如:教学《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开始时这样提问:同学们仔细读一读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为你打开一扇怎样的门?如何来打开这扇门呢?教师可以通过引导,让每层组的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再进行小组自学、个体自学课文来学习课文。这种设疑置问方式,可以让后进生都能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理解课文。而对于中等生可以通过联想对比,反思课文内容。对于优秀生还可以继续引导思考,以此来促使其保持思维的深刻性和连续性,强化探究欲望,在进一步的发现中来构筑新的知识结构。
二、比较型提问
在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名人在用词,用句上非常绝妙。例如:朱自清的《春》中““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中的五个“绿”的理解,对这些词、句的理解采用比较提问,有助与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准确理解用词,用句的绝妙。在比较过程中把朗读句子留给后进生,把理解作者用词的绝妙留给优秀生。这样能帮助优秀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打开思路。能帮助后进生巩固课文,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并在此过程中也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了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思维能力也有了创新和发展。
三、递进型提问
提问内容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学生无从下手。递进型提问有效地为各层次的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跳一跳,摘得到,保证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比如:如教学《梵天寺木塔》一文,若提问:如何理解梵天寺木塔出现施工问题的原因?就显得难度太大,学生一时难以作答,教师可以将其分解为几个小问题:①工匠们遇到的难题是什么?②工匠们制订了怎样的解决方案?结果如何?③后来是怎么解决的?解决问题的原理是什么?④大家是如何评论的?多层设问,四面出击,核心问题便不攻自破。相反,有些问题看似浅显,学生不假思索便可作答,这时宜步步追问,使学生透过现象,准确把握、深入领悟语言的底蕴,以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
四、发散型提问
这类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对同一问题从自身角度去思考然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享有平等的发言权。例如;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时,先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划出描写两艘船发生撞击后出现险情的词句。然后在读中理解、交流“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等反映险情的句子。接着让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再读书,揣摩、感悟出撞船发生之后情况十分危急,一片混乱。然后抓住“惊恐万状”、“一片混乱”引导学生转换角色读悟:“假如你是船长,你有什么感受?据此,该怎么读?”,“假如你是乘客,你又有什么感受?据此又该怎么读?”等等。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入情景体验,在这过程中,教师应适时的予以指导,尤其是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对他们新颖的独到的观点予以表扬,使不同层次的具有不同学习特征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鼓励、个性得到张扬。
五、总结型提问
“学得快忘得快”是中等生和后进生成绩差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教师应利用课堂提问引导他们及时的掌握课文的重点,获得规律性的知识。如教学《往事依依》时,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如果余漪老师来我校和同学进行座谈,你准备对她说些什么?问什么问题?如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时,在学生为英雄精神所深深震撼感染的同时,教师及时抛出问题:假使你就是“诺曼底”号轮船上的一员(船长、乘客、工作人员),在这生死存亡的瞬间,你将会怎样想,怎样做?这样的提问,一方面让各层次的学生对全文有一个全面的回顾,提高中等生和后进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培养了优生的想象力,再次激起创新思维的火花。,使不同层组的学生各尽所能。
课堂提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分层教学则解决了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参差不齐的综合素质之间的矛盾。将分层教学的思想渗透到课堂提问中,“量”学生之力而为,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能激发每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都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