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渴望诗意地栖居
发布时间:2011-11-2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娟

 

生命,渴望诗意地栖居
——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应关注生命教育
江苏武进芙蓉初级中学 李娟
新课程理念就像一阵新鲜的海风,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像一名年轻的开拓者,不时地带给我们神采和活力。我们的学生是有生命的人,他们有人格、有尊严、有理想、有追求,他们渴望获得自由、获得发展,那我们的政治课堂也应该具有思想、活力和发展。因而,我们的政治课堂教学就应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兴趣,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雅斯贝而斯认为“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因此,作为学生生命引路人的教师应确立注重学生生命发展的课堂教学价值观。
一、         尊重生命的独特性
缘于遗传、家庭生活背景和生长环境的不同,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内在感受,有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应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想方设法为展示其生命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创造空间。
1、尊重选择的个别性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政治学习的主人。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积极性,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学习和发展的权利。当学生进行学习时,学习活动愈是自主,那么提出的问题就愈能反映学生的个性,就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教师必须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去读书研究,真正实现个性的发展。
如在学习“青春畅想”时,我在教学中就是运用自主选择策略,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比如能用自己的话描绘青春的景象,可以试着说一说;或者用诗歌来赞美青春;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并且把同学们中比较好的作品贴出来展示。”学生的兴趣很快就被挑动起来,而且展出了很多有价值的作品,其他的同学还兴奋地对此进行评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得很投入,而我只是根据学生不同学法的汇报相机诱导,学生学习过程展开得相当饱满,课堂充满了活力和生机。这种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基础和学习习惯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加深了对青春的理解。
2、尊重思维的开放性
学习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期待”,对知识产生认同、共鸣,或质疑、批判。摒弃“答案的唯一性”,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比如在学习《依法保护和治理环境》这一课时,我设计了“面对环境问题,我想说……我想做……我希望……”这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课堂上的学习,可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作出回答。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像天上的小鸟,无拘无束。学生在我的启发下妙语如珠:我想说:地球就是我的家;我想做:绿化环境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我希望天格外蓝,水格外绿;人人都来保护环境,不要失去了才后悔。也有人说:我现在就想多种一点树,保护环境。此情此景,感人肺腑,发人深省。因而开放性问题情境的设置,犹如一方强劲的催化剂,有力地催促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3、尊重体验的独到性
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的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政治课正是学生个性驰骋的领域,在不同的学习中,所产生的感受、体验、理解必然带有浓重的个性化倾向。这是因为每一个学生的理解与他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等密切关联。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即使对同一知识,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这种学生独立自主的感悟、体验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教师应当珍视,尊重并大力鼓励,因为它对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例如,“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曾提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至关重要。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立足于让学生观察社会,透视案例,进而促进其思想和观念的生成和确立。上课伊始,教师充满激情地点出:地球妈妈为人类奉献了大量的资源,促进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人类获得丰厚的物质回报的同时,对我们的地球妈妈做了些什么呢?同学们身在化工之乡,对此深有体会,马上七嘴八舌地“控诉”人类不顾后果地发展经济对当地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有的说当地的空气污染、青山绿水不再;有的说由于沿岸工厂乱排乱放,太湖中滋生了大量的蓝藻,有的说许多人在丘陵地区乱采乱挖,造成山体植被的严重破坏……生活是课堂教学的起点,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话题当然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教学情感的真实流露获得了学生强烈的共鸣,达到了预想的效果。正当我沉浸在师生共融共生的情境中时,班上一个活泼的男生站起来说道:“老师,我认为水稻收割季节焚烧秸杆也是污染环境!”话音一落,就有很多的学生附和,我暗暗赞许,说,“那你们认为该如何处理这些农民眼中的‘垃圾’呢? ”同学们马上热烈得为农民伯伯出谋划策,列举出诸如秸杆还田,秸杆汽化,秸杆养殖等一系列综合利用的措施。此刻,我体会到做教师的幸福:在我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可以自由得表达对社会问题独特的,甚至是标新立异的看法,充分感受创新思维的快乐。这是学生个性化的主观感受,是学生内心情感的流露,是学生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
二、理解生命的生成性
人的生命处于不停息的变化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意义认识,会产生更加广泛而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这意味着他们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基于这点认识,教师理所当然不会用预设的目标僵硬得归束学生、限定学生;不会把外在于学生生命成长的目标强加给学生;不会只注重遥远的未来的结果,而忽视学生当下学习生活中的生命体。他懂得学生不断生长着,变化着,教师要做的是为学生生命亮色的迸现创造时机,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助于其生命充分成长的情境。
怎样才能诱导学生参与到一个根本没有亲身体验但很有学习必要的认知活动中去呢?学生本身就是最宝贵、最具开发价值的资源。教师如果循规蹈矩地执行教材,一讲二读三通过,没有情感的渗透,没有观念的生成,师生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提升和实现必定是空头支票——无法兑现。
在学习“珍爱生命”时,我做了多媒体录像,播放的是唐山大地震的纪录片:断壁残垣,家破人亡,失去亲人的伤心欲绝,加上播音员“煽情”的解说,给学生的视觉、听觉及情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他们有的面色凝重,有的表情错愕,不相信地震会带来这样的人间惨剧……接下来的讨论自然围绕遇到地震,如何逃生?同学们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献技献策,讨论热烈,最终增加了知识和技能。这样的学习多好啊!生活是课堂的起点更是课堂的归宿,在课堂上,学生生成了知识,生成了本领,生成了理想,生成了对美好生命的珍重!而这正是注重生命发展的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善待生命的自主性
陶行知在半个世纪前就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的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教育应顺应人的这种天性,真正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 为“我要学”。教师如果漠视人与生俱来的求知欲、创造欲,把外在于学生的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那么,学习会成为学生最不愿意参与的活动,而缺失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肯定是沉闷无味的,教学肯定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如在学习资本主义的三次科技革命时,考虑到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在引导学生明确基本的知识要点后,教师并没有充当教材的“传声筒”,而是对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进行了整合,选择、重组,以教师巧妙设置问题或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和思想,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如对三次科技革命作比较性学习时,教师精心设问:通过科技革命的产生和影响给你什么启发?我们又该怎么办?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话题扣响了学生心智的大门,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强大动力。整整一节课,学生自发合作,或利用教师课前制作的交互网页,查阅资料,不时交换彼此的最新意见,或在思维困顿处屏神凝思,不得其解,而向老师质疑问难;或就某个问题争论不休,互不相让,最后又达成共识,握手言欢……学生在自主探寻、追问、创造的过程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展现生命的力量,从而获得生命的意义感,注重生命发展的课堂理应充满求知的热情和生命的活力,学习的乐趣和魅力尽现其中。
四、注重生命的整体性
新的教学理念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同时更应该是个整体,他们不仅有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而且还有主观世界的情感、态度、意志等。注重生命发展的课堂绝不是重复记忆,机械模仿,单纯地认知知识并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知识背后的丰富内涵,教师应竭尽所能,调动学生的生活境遇和人生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去反思。“如果人们在学习知识时,理解了它对生命的意义,即使知识已被遗忘,这种意义定可融合在生命之中”。(朱小蔓《教育问题与挑战》)
现代学习方法论提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认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相关背景资料,设计一系列思维梯度较小,难度逐步加大的问题。随着这些“堡垒”一个个地被攻破,不同的同学在不同难度的问题解决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享受到了思维的乐趣,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结论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不让学生经历得出结论的过程,不让他们经历心灵的感应,思想的碰撞,乃至意见的交锋,不让他们经历探究时求而不得的痛苦,豁然开朗的狂喜,浮想联翩的神游,怦然心动的灵感,我们的学生怎么能成为一个有理性而又有感性的完整的生命?
在注意生命发展的课堂中,学习是快乐的,教育是幸福的。基于这种观念指导的课堂教学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多种需求和整体人格的成长;教学过程中应充满生机活力,凸显学生丰富多样的生命内涵;教学内容应基于教材而又超越教材,体现创新性和情境性;教学形式应不拘一格,为学生的生命表达搭建个性化的舞台;教学方法应该更加注重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总之,这种价值观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不仅关注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更着力于经由教学活动充分彰显和扩展学生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毋庸置疑,这样的教育才会不辱使命!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责任编辑:admin)
附件

    Copyright @ 2016 武进区芙蓉初级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万兆科技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柳三路50号 邮编:213118 电话:0519-86520295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