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 —— 来自物理本真教学的呼唤
内容摘要:物理课堂教学的生态化设计指在生态化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以生态学的眼光、态度、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依据的物理课堂教学的一种特定组织方式,它主要涉及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动态性生成。生态化物理教学内容设计以实现课堂教学“生命性、整体性、开放性、动态平衡性、共生性”之生态特征为目标,使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从“边缘地带”回归本真,从异乡回归故里——教学生活世界。”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 生态化设计 回归本真
“生态化”这个词近年来频频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已深切感受到整个社会的生态意识正在逐步加强,生态观念正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的各个领域,无论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还是自然科学领域,都被深深地刻上了生态化的烙印,追求生态化的发展成为各领域持续、健康、和谐、稳定发展的最佳选择。这股生态风也正给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送来了一剂良药,国内有学者预测:“未来教育领域将呈现出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很可能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时代,即教育生态化时代。”
“教育生态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从教育系统及其外部环境的整体性、平衡性、和谐统一性、联系性、动态性、共生性及开放性等角度思考教育问题;二是作为一种理想、目标和价值取向,希望教育系统及外部环境趋向或达到“最优”“高效”与“和谐发展”的状态。教育生态观为我们思考中学物理教育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审视传统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就会发现由于受“考试文化”的影响,存在着大量非生态的不协调或“失衡”。如:教学情境与真实情境失衡,实验情境与生活情境失衡,与现实生活、现代科技的距离越来越远,脱离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基础进行意义构建,预设过多生成不足,知识点析离整体背景,等等。结果导致学生知识迁移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缺失,严重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
建构生态化的物理课堂,就是要让课堂回归学生生长和发展的自然规律,让课堂通过生态主体的平等对话,通过体验、合作、探究,使课堂充满生长活力,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
一、回归生活世界,促进学生生命活力的焕发
传统的课堂没有看到学生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存在于丰富的生活世界中,把学生看作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把课堂教学生活仅仅局限在认知活动中,片面强调人的理性生活,让师生在学科知识中游荡,与现实生活世界相去甚远,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理性因素,因而无法满足学生生活的全部要求,这样造就出来的人就无法面对真实的生活世界,也就违背了生活的初衷,使课堂与生活成了学生面对的两个互不相关的世界,使生活中蕴藏着的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无法与教材内容融通起来,原本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在统一的非生态化课堂教学过程中变成了一种抽象的存在。而生态化物理课教学的理念必然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引领学生走进火热的生活,把知识的教学纳入人的动态生成中,让平面式的、沉寂的课堂教学转化为立体式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正如靖国平在《让课堂充满智慧探险》一文中所描述知识课堂是如何呼唤生活根基的:“课堂世界是人类生活实践及其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它浓缩了生活世界的要素和精华,课堂事件是复杂生活世界的剪影或影像。但另一方面,课堂活动的本真价值在于回归实践并不断地进行反思。简言之,课堂知识需要回归生活经验,课堂理性需要达成实践智慧,课堂情感需要贯穿生活感悟。”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网络和种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学习,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丰富其学习经历和人生体验。此外,课堂在教室的布置、设施的配备、人际关系的协调、规章制度的制定、氛围和舆论的营造等方面都必须力求做到有利于与外部环境的交流。如此,课堂教学才能超越传统的仅由教师、学生和教材构成的封闭的教学系统,才能使教学从形式、内容、方法等各方面都摆脱单一孤立的困境,才能使课堂从时间、空间上得到扩展和延伸,使课堂教学透射出浓浓的生活气息。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进学生生命自然地流淌
生态化的物理课教学,一个显著的特征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亲手营建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而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体验生活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在生态系统中,体验是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体验和完整的生命相关联的,关注体验首先应关注生命的完整性。学生是具有元认知行为的生命个体,而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其自主性,都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盼望,都有去认知、去追问、去探索、去体验的冲动。生态化的课堂教学主张善待学生的生命自主性,力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充分尊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想法,做到引导思路、介绍方法,但不给出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正如吴志宏在《呼唤有智慧的教育》一文这样描述课堂活动的价值:“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供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教学方法精益求精,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学校安排多少课程,更不在于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不在于学生考试得了多少分,而在于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心;不在于学校走廊上悬挂多少名人名言,而在于学生对自己以及对身边的人和事有多少深刻的感受……”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求知欲、创造欲的满足,能够逐渐认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也让学生懂得自尊、自重,并且知道怎样去尊重别人,充满自信地学习、积极参与各项有益的活动,最终使自身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三、营造和谐共进的课堂环境,促进师生生命智慧的发展
课堂生态系统最大的特点是生态平衡。课堂生态平衡则是课堂教学环境各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达到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使教师与学生和谐共进,师生与学习环境之间相互协调。组成课堂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因素即人的因素、物质因素、精神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不断矛盾运动的生态课堂系统,他们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信息和情感的交流,都在自身与环境的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矛盾运动中寻求发展。生态课堂中各个因素的平衡也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平衡,虽然从表象看,维持生态课堂的主题、环境没有变化,但每一种个体由于其发展性决定它每天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都可能有新的情况发生,生态环境也每天都不一样,这样课堂各因素之间通过各自变化发展和相互作用,使教师和学生和谐共进,生命不断完善,心灵自由舒展,人与环境相互应答,课堂才能闪现智慧的火花。
生态观认为,在生态系统中,虽然每个物体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是不一样的,但对于整个生态系统而言,他们都是同样重要的,也是平等的。在课堂生态系统中,教师和学生不仅人格上是平等的,在学习过程中作为促进者与被促进者的地位也应该是平等的。因而,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是生态课堂的目标之一,而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的营建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课堂环境营建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过程,是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形成、展开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师生、生生间多向交往中师生双方体味对方的思想,容纳各自的见解,智慧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激荡中得以启发、促进,并从所展开的平等的、开放的对话中获得新的感受、新的理解和新的生成。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在交往中感到宽松、融洽、愉快、坦然,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或强制,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自主地思考,大胆提出假设,自由发表见解,无拘无束地畅想;在这个过程中师生进行着感情的交流、思想的碰撞、经验和知识的分享、生命智慧的生成、生命意义的理解,完成着一种生命生活方式的表达。
四、形成多元开放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生命的自然成长
多样、开放是生态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开放、民主是现代教育评价发展的方向。而开放的课堂教学是针对封闭的、僵化的、缺乏活力的教学模式而提出来的。开放式教学实施必须要有开放多样的教学评价机制。教学评价是联系教师和学生思维、情感等活动的重要环节。有怎样的教学评价就会导致怎样的课堂教学面貌。开放多样的评价要求崇尚学生生命个性,珍视学生的经验、经历和感受,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引导学生进步,促进学生的发展;开放多样的评价,应该把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置于现实情景中,摆脱了知识、技能等狭隘教学目标的局限,做到知、情、意、行综合评价,让学生全面真实地、富有个性地接受多角色的评价和帮助;开放多样的评价应对学生采取全程评价,以课堂为中心,时间上向前后辐射,空间上向课外、社会、家庭辐射,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开放,鼓励学生的实践和探索,在尝试中体验成功,让学生在交流和沟通中,更深刻地体味经验,反思自己和发展自己,让学生得到适合其本性的、自由的、健康的、活泼的、快乐的成长,从而促进学生内在本性的成长与发展,达到精神生命的提升。生态化政治课的教学评价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重视学生、家长、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多元的主体地位和评价过程,多元参与,坚持评价过程的互动与合作。这其中的多元主体
总之,优质课堂教学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而优质的生态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
[参考文献]
1、张红.《论教学生态性的本质、物征及功能》.教育学术月刊.2008.1
2、张红.《生态视野下的教学思考》.教学探讨.2008.1
3、姚远峰等.《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与实施策略》.研究探索.2007.11
4、靖国平 .《让课堂充满智慧探险》.中国教育报.2004 .6
5、吴志宏 .《呼唤有智慧的教育》.教育参考.2001.4
作者:钱 意
单位(联系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初级中学
邮编: 213118 联系电话:13861067061
(责任编辑:副校长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