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浅淡建构性学习和教学
武进区芙蓉初级中学 朱静雪
【摘要】本文尝试分析了建构性学习和教学;学习目标重在使学习者对知识形成深层理解;学习过程以高水平的思维为核心,而不只是记忆;强调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交流、合作和支持;另外,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更具有情境性、更为多样化、人文化,并且会利用有力的建构工具来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活动。
关键词:建构主义,知识建构,学习,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学的思想、教育的观念都在改变和发展,其目的就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公民的素质,适应时代的要求。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在教学上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
1、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即“为理解而学习”。这就要求,学生要增强课堂意识,老师的作用是导航开窍,听讲是学生的头等知识来源,轻视课堂听讲,是最大的浪费时间。教育学生尊重老师的劳动。首先要求学生作到:(1)有寄希望于课堂的愿望。(2)课前要作好充分准备,即:包括知识准备,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3)上课后,立即进入学习状态,谨防走神,听不懂时作个记号,继续听,不钻牛角尖,相信科学,尊重事实,是学生应有的修养。(4)智商较高的同学,听课要有超前意识,不能只满足于跟着老师走,而要力争通过自己的思维,悟出其中道理。例如:在课堂上不定期地有意识地提问,以检查听课效果,学习中不能只记住一些概念、原理或只能应付课本上的一些习题,要求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结构化的、整合的,而不是零碎的、片面的。例如:参照物的教学,就不应让学生背该概念,而应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你坐在一辆行驶的汽车里,看路旁的树,觉得它们在动,而去看坐在前排的人却是静止的。还有一些是学生自己提的问题。教师要注意的是,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并不是要让他们学习更多更难、更深的内容,例如:在运动这一章中,给学生过多过难的计算题是不适宜的,这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早地产生畏难心理,而且会模糊物理学习的最终目的。教学要的是提高学习的质量,使学生建构真正的、有效的知识。就是要使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
2、教学的过程是引导高级思维活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即“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这就要求教学要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不断地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和转换,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观察和教材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实验能力的培养一般很少被忽视,但观察能力的培养往往不被重视。我就培养观察能力方面谈几点体会。(1)课堂观察演示实验。要求学生充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所谓充分观察,就是全面观察,重点观察和对比观察。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分析现象,判断出本质特征。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由学生逐步思考,分析、讨论,并总结出物理现象的本质规律。(2)课外观察自然现象和身边事物。培养学生平时善于多观察自然现象和身边事物的习惯。启发他们练习应用物理规律解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使“物理生活化,生活物理化。”例如:在乘火车旅行中,只要稍加留心观察,就可以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许许多多物理问题,如:火车启动前,总要向后倒一下,是为了分别克服每节车厢的静摩擦,以减小启动的难度;路旁的树木、房屋向后倒,这是由于人们总是习惯以自己为参照物;在平稳行驶的车厢里竖直向上跳起后,仍落回原地,是由于惯性,即由于人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力,仍以原来的速度与车同行;铁道转弯处外高内低,目的在于提供火车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等等,都是物理问题。物理教材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根据,又是获得物理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尽快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教材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阅读教材绝不同于看小说。教材中既有物理过程,物理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物理现象的分析和概括;既有定性描述,又有定量推导;表达方式,既有文字,又有公式和插图等。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阅读的:(1)课前预读。对教材的某些内容可布置让学生预读,教师提出预读提纲,要求学生记下要点,以明确听课目的(注意,对可建立悬念的内容不宜预读)。(2)课堂精读。课堂上老师在精讲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重点段落,逐字逐句地分析其含义,以加深理解,强化记忆。(3)课后通读。心理学理论告知我们:知识的遗忘率最高的时间是初掌握知识那一段。因此,要及时指导学生课后通读教材,对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十分重要。(4)系统阅读。在教材每章结束后或期中,期末复习时,必须指导学生系统阅读,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用列表法或结构图等形式处理教材中的概念、规律及知识要点,从而达到深化知识,提高逻辑思维的目的。比如在进行光的折射教学时,在学生的面前放一杯水,里面斜插一支铅笔,杯子后面放一幅图,让学生观察后每个学生提一个问题、讲一句话,然后大家记下这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先阅读课本,再由教师引导一起讨论,最终学到知识,关键是在此同时学生形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常要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也可以从学生提的问题中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先让学生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在不妨碍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配合并促进他们解决问题。力求使学生的学习有探索性。
3、教学的环境是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内容的、有力的协作环境。我们主张“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所谓“师生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相互交流与影响,不只是认知信息方面的,更主要的是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觉到初中学生,他们的意志力还比较薄弱,师生之间的感情因素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推动作用是重要的,我们决不应该忽视学生对教师的推动作用,要承认有些物理现象、物理问题是由学生先发现先提出来的,有些问题学生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教师这时要能放下架子、平易近人,这样不但能使教师自身有提高,更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所谓“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合作互助,以建立合作与竞争的生生关系。尽管初中学生在这一方面还不成熟,组织他们进行良好合作还比较困难,但不能忽视这一合作能力的培养,而物理知识特别是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物理知识都比较有趣,与生活现实结合得比较紧密,所以物理课正是训练学生合作、发问、讨论、总结、进步的最佳场所。例如在学习《功率》时,我先让学生根据第一节《功》课后“估测你上三楼做功”,让学生分男、女生两组,进行一个课外活动,分别测出两位同学(一胖一瘦)做的功及所需的时间。课前预习,让男女生组制订好计划,如需要的测量工具、需要测的物理量、数据的处理及人员的安排等等,课堂上让他们进行活动,这个数据恰好帮我更好的理解“功率”,相同的时间,比较做功的多少;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同时也完成了这一节最难的一点,如何“测学生上楼时的功率”。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让学生快乐学习。通过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合作互助,建立合作与竞争的生生关系,与生活现实结合得比较紧密。
4、教学中的“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除了个体之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建构之外,还有学生个体与其物理环境的作用也不能轻视。在建构性教学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信息源空前扩展,这对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另外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有力的建构工具。多样化的丰富的信息源及其建构的工具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对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对物理知识其实并不为零,而是在学习物理课之前他们就已经有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有些是正确的,起积极作用,而有些是不正确的、模糊的起负面消极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这个“相互作用”,例如:对于简单运动学生是有认识的,即物体移动就是运动,所以他们对“机械运动是物体位置的变化”比较容易接受,这是环境的正面影响。而学生却习惯地认为树木、房屋是不动的,所以对“静止是相对的”及“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有不同的结论”就比较难接受,这是环境的负面影响。我们要做的就是因势利导在学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强化环境的正面影响,克服和消除负面影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正面影响的强化,负面影响克服,都必须是学生主体自主的活动,教师是无法替代的。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有建设性。
万事开头难,从头抓起,帮助学生在知识和学习能力上尽快“接轨”,对整个中师物理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外界条件,真正让学生经历求知过程,学会求知方法,即通过起始年级的物理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物理,更要教会学生“会学”物理。建构性的学习和教学旨在使学习者真正地、深刻地理解知识,不知不觉中学会。为此,教师需要就学习内容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持续的概括、分析、推论、假设检验等思维活动,来建构起与此相关的知识。为了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教师自己要耐心地聆听他们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情境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要帮助学生利用各种有力的建构工具来促进自己的知识建构活动。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学习建构主义理论,按"主体-合作-创造-发展"的思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一定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定能培养出适合新世纪要求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物理新课程标准
[2]吴康宁.课堂教学的社会性研究.教学研究.
[3]陈力.在情境中猜想,在探究中验证.教育实践与研究.
(责任编辑:副校长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