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外来学生差异,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江苏常州武进芙蓉初级中学 陈广练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批批外来务工人员来到常州务工。而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打工者都携妻带子,越来越多的外地学生融入到本地学校中。不可否认的是,学生是有差异的,有知识基础方面及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如何正确面对外来学生差异,促进学生均衡发展,笔者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1、尊重和关爱外来学生。
2、耐心辅导,分层教学。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4、 细心观察,家校合力。
5、提倡鼓励教育,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外来学生,差异,均衡发展
孔子曾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让士农工商子弟享受平等的教育,这一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孔子确立的“有教无类”的办学主张,千百年来都为人们推崇,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孩子,却接受着迥异的教育,怎样教育好他们成为我们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批批外来务工人员来到常州务工。而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打工者都携妻带子,由此带来的子女就学问题得到了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现在免除了所有学生的课本费和杂费(其中包括外来务工子女)。随着教育的日渐开放化、平等化,越来越多的外地学生融入到本地学校中。不可否认的是,学生是有差异的,有知识基础方面及学习习惯等方面的不同。在我们班有十几个孩子都是外来务工子女,他们的特征是散(心散)、乱(秩序乱)、差(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
在这些差异面前,我既没有漠然置之,也没有消极退缩。因为我深知: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正视差异,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于他们的教学,才能实现教育的平等。这是教师的责任。我认真琢磨融洽师生关系的途径和方式,原则上必须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落实到具体措施上则是用“勤”补“拙”、以“多”胜“少”,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弥补他们存在的不足,使他们尽快融入到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去。我在提高学生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以外,更加注重教育方式的改变。具体措施如下:
一、尊重和关爱学生
外来务工子女往往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和其他孩子有所不同,这就不免造成他们的心理负担和阴影。因此,首先尊重每个学生,给予他们公平的待遇。爱是尊重的基础,如果离开了对学生的真爱,尊重只能是虚假的形式,唯有发自肺腑的爱,才能产生真正的尊重。我想,我们尊重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学生的上进心,尊重他们的求知欲望,尊重他们的进步。在此,我想说,老师千万别错过了尊重学生的机会。尤其对学习或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我们更应该保护他这份难得的上进心。心理学家威廉姆斯认为:“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一个人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会把自己封闭起来,这是人的本能。外来务工子女都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他们的心理状况、接受能力、家庭背景、地域、语言、教学进度、教材内容、学科设置、生活环境和习惯都与本地学生有明显的差别,所以一开始都会表现得沉默寡言。甚至,对本地学生有一种敌对的情绪,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还可能会导致“自我封闭”。这就需要我们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爱和耐心,使他们更快地融入班集体,成为班集体中的一员。教师对学生的真诚,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我对学生坚持一视同仁,无论学习成绩好坏,无论其家庭经济条件贫富,对甚至犯了严重错误的学生也决不另眼看待,弃之不顾。如我班的李×同学,在第一节班会课上,我让他上讲台介绍自己,说自己的爱好,特长,也说说自己的家长。同学们都投去友好的目光使他感受到温暖。又如我班的王××同学,我发现他一手钢笔字写得不错,我就有意识地安排他参加书法比赛,增强他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经过一系列的措施,他与本地同学打成一片。
我还根据外来务工子女的兴趣、特长,创造机会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崭露头角,在同学们的肯定和表扬中,燃起其乐于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每个学期,我们班都会举行一些活动,孩子们通过朗诵、舞蹈、快板、小品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一展身手,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了。如我班的康×同学,家庭条件比较差,家里还有一个弟弟也在同一个年级上学,父亲去年还去医院开刀。父母亲因为他成绩不如弟弟,打算让他辍学,而他本人也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他曾说过,反正父母不让他上学,况且大学毕业后也很难找工作,所以他不好就不好。可是他体育成绩特棒,在体育运动会上,为我班一下拿了三个第一名,同时还代表学校进行运动会、篮球比赛、跳绳比赛等。因此,我就从他的兴趣着手,鼓起他的学习的勇气,希望他的文化学习也像他的体育一样优秀,也要向在体育比赛上一样不怕苦,能够克服困难,从而激发起他学习的热情。后来他开心地说:“来到这里念书后,我交了不少好朋友,也喜欢上了这里的老师,我希望永远在这里学习。”
二、耐心辅导,分层教学
外来务工子女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区域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进度是有着明显差异的。因此,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别很大。另外,外来务工子女的家长,在文化上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法帮孩子托一把,有些忙于生计没法顾及到孩子学习这一头,没法帮孩子管一下。如我班的张××同学,父母做生意,无暇兼顾他的学习,这孩子英语基础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同时自己也缺乏信心,于是我在课堂上多关注他的学习,鼓励他大胆地朗读课文,回答问题,一方面培养他的语感,一方面增强他的自信心,我鼓励他多看课外书,每次写话练习,我都耐心地教他,不厌其烦,我还让班里的其他同学多帮助他,他有一点进步,我都及时地表扬他……尤其是发现他对数学情有独钟,特备喜欢钻研难题时,我提醒他要能够做到各科齐头并进而不是一枝独秀,要求他每天能够朗读几个英语单词,千万不要放弃。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在英语方面的成绩越来越好。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外来务工子女因为父母的原因,就学环境会不断的变化,这对他们学习的连贯性有很大的影响,必然会导致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养成他们学习的良好习惯。我在班上几次上课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这些学生比较懂事,对老师很尊重,特别是上课和下课的时候那响亮的声音让人动容。但是,他们毕竟是孩子,来自于不同的地方,身上难免带着一些野性。他们在上课的时候常常自说自话,教室里显得很嘈杂,这对于课堂教学自然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开始的时候我总是容忍他们这样后来想想这样不行,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同样很重要。于是,我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他们进行课堂规范的教育。先要求他们养成举手发言的习惯,在别人发言的时候要保持安静,学会聆听,并积极参与交流。通过几节课的尝试,我发现他们还是很乖的,在努力适应我的要求。我们这样看似多余的做法,其实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引导的作用。
四、细心观察,家校合力
外来务工子女为生计而奔波,没有时间管孩子,文化水平低,没有正确的方法管理孩子,这些现象都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甚至出现了“5+2=
五、提倡鼓励教育,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挑起学生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发现自己的特长。在教育过程中,我有意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体验学习和生活的成功乐趣。比如,从他们的作业中,可以看出,其实他们是很有灵气的。我挑选出一些优秀的学生作业,贴在展板上,让全班同学观摩学习。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出现令人惊喜的效果,这些学生被自己的作品吸引了,停留在前面不肯离开。某位同学一次考试成绩比以前有一些进步,我会在全班表扬他,把他作为榜样,要求同学们向他学习,并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他在今后的学习中比以前更加努力了。
最头疼的是组织学生打扫卫生,倒不是学生不喜欢,问题是打扫卫生仅仅凭热情是不行的,还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但我们的学生在家里都是小公主、小少爷,劳动技能比较差,劳动的习惯就更不行了,只有三分钟热度,遇到苦、累、脏的活往往本能地躲避。但是我欣喜地发现外来的这些孩子有熟练的劳动技能(可能源于经常性的帮助家里劳动),更重要的是他们有良好的劳动习惯,不怕脏、不怕累,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农家孩子所特有的淳朴。在他们并不白皙的脸上经常挂着微笑,他们开朗、真诚,他们干活的时候很卖力、很投入。有时候甚至比我们这些指导老师还要专业。
我想对于这些孩子而言,如果我们的目光很少投向这里,那么他们获得成功和享受赞美似乎是奢侈的;但当我们为他们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都是真诚、善良、纯净和可爱的。很幸运,我找到了本应属于孩子的快乐。
时至今日,班里的学生都乐于和我交朋友,说出真心话、知心话。对于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我将继续努力,让所有的孩子同享一片蓝天!
二〇〇九年七
(责任编辑:副校长室(项))